在兰州,黄河蜿蜒穿城而过,河畔的湿地犹如大地的绿肺,滋养着无数生灵。近年来,随着湿地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兰州黄河段湿地生态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湿地鸟类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这片土地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守护湿地的“民间卫士”

在兰州西固区达川镇的三河口,黄河水悠悠流淌,河畔的天鹅滩是冬日里最温暖的地方。每年秋冬,成群的白天鹅在这里栖息、越冬。而守护这群“精灵”的,是一位名叫达朝阳的志愿者,他用七年的坚持,书写着一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今年37只,比去年多了14只!”在达朝阳的抖音账号(中国兰州天鹅滩)中,基本每条视频评论区都会有人问:今年有多少只天鹅?比去年多了没?我那天去的时候有31只,现在多少只了……在这些视频中,天鹅聚集在水域中,或引颈远望,或曲颈低头觅食,在水面缓缓游动时,泛起层层涟漪。夕阳西下时,阳光洒在水面上,为天鹅们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

时间回溯到2019年,达朝阳像往常一样在河边散步,偶然间,几只白天鹅闯入他的视线,“那是我第一次在家乡看到天鹅,特别惊喜,又担心它们在寒冬里找不到食物。”达朝阳回忆,当天他就从家中拿来玉米,小心翼翼地投喂给这些远方来客。“那时候,我常常趴在河堤下观察它们,给它们带些食物,它们慢慢接受了我,胆子越来越大,心里别提多高兴。”

除了投喂,达朝阳每天沿着河岸清理垃圾,劝阻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还在河边设置了3块安全警示牌,悬挂多条横幅,呼吁大家共同保护天鹅。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天鹅、关注生态保护,达朝阳学习了摄影和视频剪辑,利用自媒体账号发布天鹅的日常生活和美丽河景。“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人看到天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天鹅滩,这里也逐渐成为兰州的网红打卡地。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大天鹅,提升游客的观赏体验,西固达川镇以三江口天鹅滩为核心,在三河口建设了1.1公里的环形公路。“观赏天鹅滩的最佳时间是一月份,观赏时间早上9点至12点,下午3点至6点,它们会接近岸边觅食;最佳拍摄时间为下午5点左右,拍夕阳红最美。”达朝阳贴心地总结出大天鹅的最佳观赏和拍摄时间,并在线上线下广为宣传。

镜头下的飞鸟“天堂”

西固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刘延治是一位资深的拍鸟爱好者,他与黄河兰州段湿地的候鸟结缘已久。十年前,当他初次将镜头对准三河口的大天鹅时,那里仅有两三只大天鹅。“那时候,大天鹅罕见,能拍到它们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刘延治回忆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惊喜地发现,大天鹅的数量在逐年增加,2024年达到了23只,2025年有37只天鹅现身。

不仅是大天鹅,三河口的候鸟种类也日益丰富。鱼鸥、鹊鸭、白骨顶鸡、白尾海雕、豆雁、凤头潜鸭等众多候鸟纷纷在此栖息。刘延治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些候鸟的灵动瞬间,也见证了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现在,我每次来这里,都能看到不同种类的候鸟,它们或在水中嬉戏,或在空中翱翔,为这片湿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三河口的变化并非个例。在黄河兰州段的其他湿地,如安宁区银滩湿地、七里河黄河大桥湿地、城关区元通大桥湿地和滩尖子湿地等地,候鸟的数量和种类同样在不断增加。摄影爱好者边忠建表示,有湿地滩涂的地方,就会有候鸟栖息,这几年,他拍到的候鸟就有几十种。“黄河兰州段的湿地环境好,气候也舒适,还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候鸟前来栖息。”边忠建感慨道。

边忠建长期关注兰州黄河段湿地生态,用镜头记录下了湿地的变迁。他回忆道:“过去,这里的湿地植被稀疏,鸟类也比较少见。但这几年,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次来到湿地,都能看到新的鸟类品种,数量也越来越多。”他展示的一幅幅照片,生动地呈现了湿地的今昔对比。曾经荒芜的滩涂如今长满了茂密的芦苇和水生植物,成为众多鸟类栖息、觅食的理想场所。

湿地修复的生态“密码”

黄河兰州段湿地鸟类数量和种类的增加,背后是兰州市长期以来对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视与投入。近年来,兰州市加大了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和湿地恢复的力度,实现了水生态环境质量“两个百分之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沿黄的山水“串珠成链”。

为全面守护母亲河,兰州市持续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入河排污口调查整治工作,确保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十四五”以来,黄河兰州段水质连年改善,全市黄河干支流各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全市29家废水重点排污单位均建成废水处理设施。同时,市生态环境局精准施策,建成并验收宛川河湿地和湟水红古段水污染防治二期、三期项目,有序推进实施庄浪河流域永登段水污染防治、皋兰县蔡家河流域(三川口—蔡家河入黄口)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保护修复、智慧黄河(兰州段)精细化管理监测建设等工程。

目前,兰州市(含兰州新区)现有湿地12505.81公顷,其中,黄河兰州城区段湿地总面积1733公顷。西固区达川镇段、安宁区银滩湿地、七里河黄河大桥、城关区元通大桥湿地和滩尖子湿地、皋兰什川镇段、黄河大峡谷、榆中县青城段为湿地鸟类的主要栖息地。分布和栖息的湿地鸟类约有68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黑嘴鸥、黑鹳、白尾海雕),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种(大天鹅、鸳鸯、鹮嘴鹬、白腰杓鹬、鹗)。

■记者手记

从护鸟志愿者的行动里,从摄影师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兰州黄河湿地的生态蝶变。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美好邂逅,也是一曲生态保护的动人乐章。湿地修复引发的蝴蝶效应不仅于此,从经济角度来看,湿地生态的改善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在社会层面,湿地保护与修复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同时湿地生态的改善也为科研、教育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兰州黄河段湿地的生态蝶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也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成功范例。在湿地修复的道路上,兰州正不断探索前行,延续着这一生态奇迹,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申琪/文 马军/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