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这个只有7000万人口、国土面积还不到我国四分之一的"微型国家",却成了中国电动车企业最新的"淘金地"。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车企在泰国的产能将达到惊人的60万辆,而泰国2024年全国汽车总销量才57.3万辆!并且,泰国电动车注册量从2023年的76,314辆下滑至2024年的70,137辆,同比下降8.1%。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国车企扎堆涌入泰国,是抢占先机还是重蹈20年前摩托车出海的覆辙?



中国电动车VS日系燃油车的泰国争夺战

翻开泰国电动车的销量排行榜,你会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大合照。比亚迪以38.5%的市场份额稳坐头把交椅,而名爵、哪吒、长安、埃安、欧拉和五菱等中国品牌也不甘示弱,合力占据了泰国电动车市场约80%的份额。乍一看,这简直是中国品牌的"胜利大阅兵"!



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到整个泰国汽车市场,画面就完全不同了。2024年,电动车在泰国汽车市场的占比仅为12.2%,而燃油车市场依然牢牢掌握在日系品牌手中。单是丰田一家,2024年在泰国就售出了22万辆汽车,占据了泰国乘用车市场38.3%的份额。即使丰田的销量从2022年的28.27万辆下滑到如今的22万辆,但它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



这就像一场猫鼠游戏——中国电动车品牌正在迅速蚕食电动车细分市场,而日系品牌则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声誉和完善的销售网络守住了大盘。但随着中国车企产能的迅速扩张,这场游戏的走向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摩托车出海的前车之鉴

提到中国车企出海泰国,不得不提起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中国摩托车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起落。

回到21世纪初,中国摩托车凭借低价优势大举进军东南亚,一度占据了高达80%的市场份额。力帆、宗申、隆鑫等品牌在越南、印尼、泰国等国家风光无限。然而,成也价格战,败也价格战。为了抢占市场,中国摩托车品牌之间展开了惨烈的价格竞争,利润下降太多,产品质量也因此下滑。



当中国摩托车品牌在价格战中同归于尽时,本田、雅马哈等日系品牌凭借可靠的质量、成熟的金融服务和完善的售后网络,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夺回了市场。如今,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惨淡,已不足1%。

60万产能背后的危险博弈

泰国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据泰国《曼谷邮报》报道,2024年初,比亚迪将其入门级车型海豚的售价从80万泰铢(约15.5万人民币)降至65万泰铢(约12.6万人民币)。不甘示弱的长安汽车则推出了售价仅49.9万泰铢(约9.7万人民币)的深蓝SL03,创下了同级别电动车的价格新低。



价格战的结果是市场迅速被激活,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一方面,不少中国品牌已经开始亏本销售;另一方面,泰国本土品牌如MINE Mobility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寻求政府补贴才能勉强维持运营。



更令人忧心的是,60万辆的产能远远超过了泰国市场的实际需求。2024年,泰国电动车注册量仅为7万多辆,即使按照最乐观的预测,2025年可能也就达到10万辆左右。这意味着,要么大部分产能闲置,要么车企将被迫通过更激烈的价格战来刺激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他们为何能统治泰国市场半个世纪?

想搞清楚中国电动车能否在泰国站稳脚跟,我们先了解为什么日本汽车企业可以引领泰国市场。

日本车企进入泰国市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丰田和本田最早在泰国设立了装配厂。与单纯销售产品不同,他们采取了"深耕"策略——建立本地研发中心、培训本地工程师、发展本地供应链。经过数十年发展,泰国已成为日系车企在东南亚的生产基地,甚至出口到其他国家。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泰国是丰田公司在全球最重要的皮卡车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Hilux不仅供应泰国市场,还出口到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丰田在泰国不仅仅销售汽车,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这使得丰田在泰国拥有了超越单纯商业关系的社会影响力。



此外,日系车企还十分注重售后服务和客户体验。在泰国的偏远地区,你都能找到丰田的授权维修点。而且日系车企通常提供长达5-7年的保修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泰国市场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

表面上看,泰国是一个开放且欢迎外资的市场,但实际上存在着不少隐形壁垒。

首先是政策风险。泰国政府2022年推出了电动车补贴政策,对售价不超过200万泰铢的电动车提供最高15万泰铢的补贴。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电动车销量。然而,补贴政策将于2025年底到期,新政策尚不明朗,这给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是文化差异。泰国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极高,尤其是中产阶级家庭,他们更愿意购买有口碑的日系车而非价格低廉但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中国车。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泰国消费者表示,即使中国电动车价格比日系燃油车低20%,他们仍会选择后者。



第三是基础设施挑战。截至2024年底,泰国全国仅有约5,000个公共充电桩,远低于中国一个中等城市的水平。在曼谷以外的地区,充电设施更是稀缺,这严重制约了电动车的普及。

中国车企如何避免覆辙?

面对重重挑战,中国车企要想在泰国市场站稳脚跟,需要改变策略。

要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过度依赖价格竞争只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伤害所有参与者。中国车企应该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和用户体验,强调电动车的技术优势和智能特性,而不仅仅是价格优势。



应该建立本地化生态系统。单纯将产品卖到泰国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培训本地技术人员、发展本地供应链。比亚迪已经在泰国设立了研发中心,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去联合而非竞争。中国车企可以考虑在某些领域展开合作,比如共享充电基础设施、零部件供应链等,避免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在泰国,日系车企之间经常共享供应商资源,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放眼长远,稳扎稳打。征服泰国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等待。目前,多家中国车企已经表示将调整产能计划,适当放缓扩张步伐,这是理性的做法。

中泰汽车合作的新可能

尽管面临挑战,但中国车企在泰国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泰国政府正积极推动"泰国4.0"战略,希望将国家转型为创新驱动型经济体,电动车产业是其中的重点领域。中国车企的技术和资本正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化为区域内贸易也提供了便利。泰国可以成为中国车企进军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桥头堡,辐射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市场。

中泰两国文化相通,人员往来密切,这为深化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和商人到访泰国,中国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在逐步提高。

泰国这个弹丸之地,正在成为中国电动车海外扩张的试验场。它不仅仅是一个60万产能的赛道,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的重要一步。无论成功与否,这都将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程,也将为未来的出海战略提供宝贵经验。面对泰国市场,中国车企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智慧和耐心。毕竟,在商业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能够一直跑下去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