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要讨论的区划名称叫作“房屋社”,系明清时期莱阳县的辖区。
此次之所以选择以“房屋社”为题,主要是因为前段时间看到一位刘姓朋友的寻根留言——据他介绍,其家族原籍在登州府莱阳县望石乡二甲房屋社,经过历史变迁,不知对应现在哪个村庄,想寻求帮助。
在这则寻根案例当中,望石乡的范围相对明确。该乡系因莱阳城东的望石山而得名,其辖下有玩底(万第)、大林、房屋、大林、榆山、瓦马、埠上、南务、堑头、寨头、店上、平岚等十二个社。以上区域,大体对应的就是现莱阳市东部的山前店、万第、龙旺庄、沐浴店等镇街(山前店和万第基本都在望石乡辖区内,龙旺庄和沐浴店只是涉及部分片区。)
很显然,如果能在望石乡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房屋社”的指代区域,就可以快速有效地缩小查找范围(便于比对村庄)。因此,看到对方留言之后,笔者就尝试借助史志和地图来查找“房屋社”。
在清康熙版和民国版的《莱阳县志》当中,仅笼统列举各个社的名称,并没有提及其辖下的具体村落。不过,仔细比对可以发现,有很多社的名称都来自于辖区内的同名村庄。比如,同属望石乡的瓦马、南务、堑头、寨头、平岚(平兰)均有同名之村。
按此逻辑推断,“房屋社”很有可能是因“房屋村”而得名,只要找到了“房屋村”,其周边相邻地带大概率就是“房屋社”的辖区。
查找地图,在莱阳东部区域并未找到“房屋”村,但在相邻的海阳市发城镇辖区内,却找到了与之谐音的“坊坞村”(有东西两村)。考虑到海阳与莱阳之间的深厚渊源(现海阳辖区在历史上长期属莱阳之地,清雍正年间,大嵩卫裁撤,新设海阳县,原莱阳县东部之嵩山、林寺、行村等乡划归之),不排除海阳的“坊坞”村之“坊坞”,即老莱阳县“房屋社”之“房屋”。
而对照光绪版《海阳县续志》又可发现,东西坊坞村在当时的确就写作“东西房屋”,只不过两者的隶属关系标注为“林寺乡发城社”。
综合以上信息,笔者个人认为,老莱阳县望石乡的“房屋社”,应当就是因东西坊坞村(房屋)而得名。在雍正年间海莱分县时,房屋社正好处在边界,辖区村庄也因此一分为二,东西房屋村划入海阳,但也有部分村庄留在莱阳,形成了后期莱阳县有“房屋社”而无“房屋村”的特殊情况。
东西坊坞村临近昌水河,以此推测,距离该村不远的上下游村庄旧时多半也属房屋社管辖。在这一大体范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刘姓聚居村落当属儒林泊(现莱阳市万第镇辖区内),笔者因此也向寻根者建议先到该村查找线索。
当然了,上述讨论的推测成分较大。如果有朋友接触过清代“房屋社”的地契等原始资料或者了解更详细情况,欢迎留言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