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当地名带“海”字的村庄数量却不算太多(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以地处半岛南部的海阳市为例,该市的海岸线长达212公里,不过名带“海”的村庄仅有四个(笔者粗略统计),分别为留格庄镇的前后望海村、辛安镇的海头村和龙山街道的海丰村。接下来就以史志资料为参考,简要盘点一下这四个村庄的情况。

首先介绍一下前后望海村,这两个村庄比邻而居,得名原因也基本相同。在清光绪版《海阳县续志》中,两村统称为“望海”,隶属乳山乡于疃社管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海阳县范围内,还有一个“望海庄”,在即今乳山市银滩附近。



(▲前后望海村的位置示意)

“望海”,即“眺望大海”之意。按照《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说法为,两村皆是在明崇祯年间建立,因向南眺望亦可见大海,故命名望海村,后来以相对方位分别加上“前后”作为区分。

在规模上,前望海村较大,2002年时统计有430户,包括王、胡、刘、隋、付、李、姜、高、吕 、张、郭等姓氏,其中王姓人口居多;后望海村较小,2002年时统计有175户,包括高、吕、胡、王、姜、李、任、冷、孙等姓氏,其中高姓居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后望海村东面不远,有座名叫“菩萨顶”的山峰。该山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很有人文底蕴,相传明末有位“张真子”在此羽化升仙,其石庵遗迹留存至今,清代海阳县志将此处列入“海阳十景”当中,称作“高顶仙踪”。



(▲从前后望海村远眺菩萨顶)

与“望海”相似,“海头”这个地名也通俗易懂,即"海角”之义。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明洪武三年,迟姓自云南乌沙威牛角胡同迁来建村,后有孙、王姓也相继迁入,因建村于丁字湾西、鳘鱼港东岸,三面环海,故命名为海头。另据清代海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时莱阳县著名文士宋继澄曾在海头村(当时海阳尚未建县,此处属莱阳地界)居住过一段时间,并专门写下文章记叙其事。



(▲海头村的位置示意)

海头村规模较大,2002年时统计,全村有650户,包括迟、孙、王、赵、姜、叶、李等姓氏,其中迟、孙、王三姓人口较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胶东半岛北部的老蓬莱县地界,亦有一个海头村(现属黄渤海新区),那个海头村与海阳市海头村之间的连线,正好纵贯胶东半岛。

不同于“望海”和“海头”地名的由来已久,龙山街道“海丰”村的名字使用时间并不长。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记载,清顺治年间,先民来此建村于小片碱滩上,故命名小滩村。因与留格庄镇小滩村重名,1981年取“海、农丰收”之意,改名为海丰村。



(▲海丰村的位置示意)

“海丰村”的名字虽然使用时间最短,但该村的人口规模在海阳市四个带“海”字的地名中却是最大,2002年时统计,全村有833户,2包括孙、包、谭、代、李、张、傅等姓氏,其中孙姓居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