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破局4亿人健康危机,阻碍200多种疾病的衍生,司美格鲁肽(减重版)或可做到。
引文
3 月 9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
“我们认识到体重管理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马上见到成效的,而是需要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实施的首期三年体重管理行动,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雷主任强调到。
由此看来,体重管理刻不容缓。在肥胖大流行时代,国人究竟面临着哪些危害?有何解决办法?
危危危危,体重管理实乃全民健康之重
▌一场关乎4.02亿及以上超重/肥胖人群健康的战役已全面打响。
《柳叶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25岁的成年人中,估计有21.1亿为超重/肥胖,几乎占该年龄组总人数的一半。中国、印度、美国、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等8个国家的超重/肥胖人数占全球超重/肥胖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我国的超重/肥胖人数最多,达到4.02亿,其次为印度1.80亿,美国1.72亿[1]。
过往研究证实,肥胖会增加200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其中不乏心血管疾病、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癌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理问题等[2]。
肥胖发病机制复杂,改变生活方式是体重管理的第一步,但生活方式干预的减重效果一般难以持久,常在6个月后反弹,维持有临床意义的体重减轻较为困难[3]。除此之外,传统体重管理手段正遭遇多重现实困境,运动计划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搁置,饮食控制被外卖经济瓦解,这些现实因素导致单纯依靠“管住嘴、迈开腿”的干预模式效果有限。
随着药物研发的进展,减重药物的应用已成为长期体重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过去的20年,中国批准用于肥胖治疗的药物只有奥利司他。奥利司他是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可使肥胖患者体重减轻约3.16%,但奥利司他引起的脂肪泻等不良反应限制其广泛使用。作为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及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兼具减重作用,但二者减重效果相对有限[3]。
生活方式干预层层阻碍,传统药物局限性横跨眼前,谁可为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雪中送炭”?
突破传统,肠促胰素类药物在减重领域具有革新意义
在此背景下,肠促胰素类药物,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的临床应用为体重管理提供了新路径。2021年司美格鲁肽周制剂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体重管理,减重药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2024年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于中国获得上市批准,被用于成人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
GLP-1RA类药物减重的作用机制可从1996年的动物实验说起。1996年发表于
Nature的一项动物实验显示[4],GLP-1作用于中枢,可减少食物摄取量;另有动物实验显示[5-7],GLP-1可减少对进食偏好依赖,减少小鼠蔗糖反应;GLP-1通过棕色脂肪产热和白色脂肪棕色化,促进能量消耗。
再来看看GLP-1在人体试验中的探索,一项安慰剂对照、随机、交叉研究显示[8],两餐间隔期间,静脉输注GLP-1显著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还有一项Meta分析显示[9],与安慰剂组相比,输注GLP-1显著减少平均自由能量摄入达727 kJ。
随着研究的深入,司美格鲁肽减重的作用机制逐渐浮出水面[10-12]:
直接影响大脑中涉及食物摄入稳态调节区域,如下丘脑和后脑区域;
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包括隔核、丘脑和杏仁核在内的大脑区域,影响享乐进食系统,减少对食物的渴求和降低对高热量食物的偏好,如:甜食、乳制品、高脂食物。
在循证证据方面,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已完成的14项STEP系列临床试验的研究时长为11-24个月,在给予生活方式干预或强化行为治疗的基础上,评估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在成人长期体重管理中的疗效、安全性和其他健康获益。
该系列研究纳入了约2.5万例超重和肥胖受试者,结果显示,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每周1次皮下注射治疗平均体重降幅达到约17%,其减重效果可以持续至少2年[13-14]。同时,司美格鲁肽(减重版)还具有减少腰围、降低内脏脂肪、改善血脂、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糖尿病前期逆转、改善躯体功能等[13-18]多重健康获益(图1)。
图1
在东亚以及我国患者中的疗效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例如在STEP-6研究中,共纳入了437例东亚肥胖参与者。研究结果显示,从基线到第68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平均体重减轻13.2%,而安慰剂组平均减重2.1%,估计治疗差异为-11.1%(P<0.0001)。同时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组腹部内脏脂肪面积和腰围也显著下降[18]。
STEP-7研究则进一步证实了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同样适用于中国肥胖人群,研究发现,从基线到第44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组体重的平均减轻12.1%,而安慰剂组体重减轻3.6% ,估计治疗差异为-8.5%(P<0.0001,图2);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组腰围下降10.7cm,安慰剂组腰围下降3.9cm,估计治疗差异为-6.8cm(P<0.0001)[19]。
图2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人群中,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均显著减轻体重,明显改善多重心脏代谢风险因素。安全性和耐受性与GLP-1RA类药物基本上一致,其副作用中最常见的是轻中度、一过性的胃肠道不良事件。
权威指南认可,社会意义深远
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不仅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色,更得到了权威指南的认可与推荐。《肥胖症中国诊疗指南(2024年版)》、《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2,20]等多部权威指南均将其纳入推荐减重药物名单,这无疑是对其实力的有力证明。此外,得益于其在STEP系列试验中的表现,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也可以满足《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对于大多数超重和轻度肥胖症患者设定的“在3-6个月之内至少将体重降低5%-15%并维持,以求尽快实现并发症的改善或风险降低,帮助患者建立减重信心,提高后续减重治疗的依从性”的目标。
预防和控制肥胖症也有药物经济学价值。通过有效控制体重、减少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望降低整体医疗支出费用。在国家卫健委未来推进慢性病防控工作,特别是体重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雷主任强调,将继续推动各级政府、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落实好四方责任;要持续做好有关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方面的知识宣传;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关键。
小结
综上所述,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作为一款创新减重药物,在肥胖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为肥胖患者提供了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也为国家“体重管理年”行动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对其认知和应用的不断深入,相信司美格鲁肽将在肥胖管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专家简介
赵 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内分泌与免疫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常委,总干事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代谢学系副主任
北京健康教育协会糖尿病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内分泌代谢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委
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会副理事长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参考文献:
[1].Ng, Marie et al.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adul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1990–2021, with forecasts to 2050: a forecasting study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The Lancet, Volume 405, Issue 10481, 813 - 838.
[2].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3].王岳鹏 臧丽 母义明.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12): 1373-1379.
[4].Turton MD et al, Nature. 1996 Jan 4;379(6560):69-72.
[5].Terrill SJ, et al. Physiol Behav. 2019:206:191-199.
[6].Lockie SH, et al. Diabetes. 2012 Nov;61(11):2753-62.
[7].Beiroa D, et al. Diabetes. 2014 Oct;63(10):3346-58.
[8].Flint A et al. J Clin Invest 1998;101:515–20.
[9].Verdich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1;86:4382–9.
[10].Campos et al. Cell metabolism 2016;23(5):811-820.
[11].Gabery S et al. JCI Insight 2020;5(6):e133429.
[12].Chao AM, et al. Trends Cardiovasc Med. 2023;33(3)_159-166.
[13].Garvey WT, et al. Nat Med. 2022 Oct;28(10):2083-2091.
[14].Wilding JPH,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Mar 18;384(11):989-1002.
[15].Davies M, et al. Lancet. 2021 Mar 13;397(10278):971-984.
[16].Wadden TA, et al. JAMA. 2021 Apr 13;325(14):1403-1413.
[17].Rubino D, et al. JAMA. 2021 Apr 13;325(14):1414-1425.
[18].Kadowaki T,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2 Mar;10(3):193-206.
[19].Mu, Y, et al.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4 Feb 5.
[20].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40(07):545-564.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