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癌
从健康生活开始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
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主题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
肥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本期科普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肥胖与癌症之间的微妙关系
肥胖:癌症的隐形推手
肥胖
你是否曾想过,肥胖不仅仅影响我们的外貌和自信,更可能成为癌症的温床?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癌症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疾病,而肥胖正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脂肪组织不仅储存能量,还可能分泌过量的雌激素,促进乳腺癌等激素敏感型癌症的发展。此外,慢性炎症、代谢紊乱和免疫抑制也是肥胖导致癌症的主要机制。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增加了患癌的风险。
肥胖的致癌机制
01
激素失衡:脂肪组织会分泌过量雌激素,对于绝经后的女性而言,这大大增加了患乳腺癌这类激素敏感型癌症的风险。简单来说,就是体内雌激素过多,给癌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温床”。
02
慢性炎症:脂肪会释放像IL-6、TNF-α这样的促炎因子,它们会损伤 DNA,让细胞开始异常增殖,一步步走向癌变。
03
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出现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就会异常。IGF-1既能促进细胞增殖,又能抑制细胞凋亡,这就为肿瘤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04
免疫抑制:肥胖会让免疫细胞“战斗力”下降,NK 细胞、T 细胞活性降低,身体原本能及时清除癌变细胞的能力变弱了,癌细胞就更容易“存活”下来。
与肥胖相关的癌症
令人担忧的是,多种癌症都与肥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乳腺癌、胆囊癌、胃癌、肝癌、肾癌、食道癌、肠癌、甲状腺癌、胰腺癌、子宫癌、卵巢癌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等,都与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控制体重,就是预防癌症的重要一步。
行动起来 为健康加分
面对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自2024年起推动全民体重管理,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监测和控制体重。2025年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科学减重 降低癌症风险
在我国,判断体重是否正常有两个重要指标:BMI和腰围。BMI在24—28之间属于超重,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那就提示存在腹型肥胖。大家可以对照这个标准,给自己的体重“把把脉”。
01
膳食调控:饮食上要多吃全谷物、膳食纤维(每天25-30g)和深色果蔬,这些都是身体的 “健康卫士”。同时,要减少红肉和精制碳水的摄入,像油炸、烧烤这种高热量烹饪方式也要尽量避免,从源头控制热量摄入。
02
运动干预:每周保证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游泳,再结合抗阻训练,像举哑铃,这样能提升身体代谢。坚持锻炼不仅能阻止发胖,还能降低患癌风险。
03
认知与行为管理:给自己设定一个阶梯式减重目标,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就很不错,每个月减重2-4公斤是比较合理的速度。可以建立非食物奖励机制,比如减重成功了就奖励自己一件新衣服,这样循序渐进,慢慢达到标准体重。
04
高危人群筛查:超重或肥胖的朋友,要定期监测身体代谢指标,像血糖、血脂,还要定期体检,重视癌症早期筛查,像结直肠镜、乳腺超声等。很多地方都有免费的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比如上消化道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肺癌等,大家可以向当地疾控中心咨询筛查条件和流程。
05
医疗干预:对于严重肥胖者,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物或代谢手术(如胃旁路术)来控制体重。但一定要记住,必须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不能自己乱来。
审核 | 周 飞
编辑 | 张 乐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健康科普进万家
健康身体,预防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