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怀德: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教育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和队伍作为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涉外法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法学院校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应当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履行使命职责,早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近年来,我国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涉外法治领域输送了大批涉外法治人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特别是涉外法治人才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的缺口,质量还远远不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外开放和涉外法治建设的实际需要。人才培养不连贯、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实训不充分、高校人才培养交流不深入等问题还很突出。
为此,应当总结人才培养规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
一是强调德法兼修,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要以德为先。涉外法治人才的主要工作是在国际场合维护国家利益,要独立地接触各类人群,特殊的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必须讲政治、有德行、懂法律。近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专门制订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目的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要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5.3讲话中所提出的“德法兼修”要求,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和高尚道德情操,政治和业务素质都过硬,法学专业知识和外语双精通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二是加强横向合作,不断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着眼全局、统筹规划。2022年,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法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这是培养“外语法律双精通”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跨校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们建议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采取精英化的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鼓励更多外语类高校和政法类高校的横向合作,加强高校专业复合建设的力度。针对涉外法治人才,建议专门增加研究生推免指标和硕士、博士的招生指标。
此外,也要重视涉外法治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继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根据实际需要,对涉外法治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依托留学基金委为涉外法治人才的境外培养提供资助,对今后到国才的境外培养提供资助,对今后到国际组织任职的后备人才等,制订具体的人才建设计划和支持方案。
三是优化课程体系,补齐涉外法治人才的知识短板。课程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不仅要增设国际法相关课程,而且要加强外国语言、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贸、世界历史、跨文化交流等课程教学,力求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国际化的全球治理法律人才和能够参与国别化和区域化法律事务的高级法律人才。同时要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法学专业增开法语、意大利语、日语、俄语、德语5个语种的第二外语作为通识必修课,培养学生“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外语能力。
四是整合实践实训资源,强化涉外法治人才的实战能力。人才培养过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出的人要能够学以致用。法学院校养出的人要能够学以致用。法学院校要与国际组织、涉外政府部门、涉外审判机构、涉外仲裁机构、国外大学、国内外著名法律事务所、涉外企业等单位开展合作,巧用“外脑外力”,将他们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引入校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涉外法律事务的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和多家大型企业、律所发起成立了“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养联盟”,旨在全面加强学界和实务界的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合作,目的就是充分调动整合各方优势资源,真正培养符合实际需求、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法治人才。
五是加强国际化训练,坚持引进外国专家和送出优秀学生并举。涉外法治人才应当熟悉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思维,所以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引进来”,又要“送出去”。除了邀请国内外研究外国法或者国际法的专家、从事涉外法律实务的专家提供指导外,还要让学生具有沉浸在外国文化环境的经历,熟悉外国人的思维。要划拨专项经费,有计划、有组织地持续支持高校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实践,要积极与国际组织和境外机构合作,设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国际化训练。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统筹谋划、整体布局,共同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 马怀德: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肖桐郡;初审:李雨凡、许雪靖;复审:韩培涛、程子茜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经报送遴选评荐《求是》《中国纪检监察》《党建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国财政》《中国出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外交评论》等近百本中央级核心期刊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安街读书会主编的《学思平治——名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理论读物,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学思平治】【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期刊报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