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切入
翻译人员与刑事诉讼
通常理解刑事诉讼翻译制度,是与刑事诉讼翻译人员构成一体两面的概念,也就是说,刑事诉讼翻译制度的界定,首先是从刑事诉讼翻译人员展开的,进而才能界定刑事诉讼翻译制度问题。有论者指出,刑事诉讼翻译人员“是指受司法机关委托或聘请在刑事诉讼中进行语言、文字(包括聋哑手势和盲文)翻译的人员。”(注1)在此基础上理解刑事诉讼翻译制度,指的是翻译人员作以刑事诉讼参与人的身份,参与到刑事诉讼各个环节,为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提供翻译服务的过程。因此,理解刑事诉讼翻译制度,应该从一种动态过程去理解。
二、当前我国刑事诉讼翻译制度基本现状
(一)涉及刑事诉讼翻译的案件范围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并未系统规定翻译制度,仅在个别法律条文中规定了与翻译相关的事项,如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条在规定各民族公民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同时,规定了公检法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又如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讯问聋、哑的犯罪嫌疑人,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参加,并且将这种情况记明笔录。
由此可见,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涉及翻译的案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诉讼当事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案件,指的是“对于司法人员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如汉语而少数民族当事人使用当地通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案件,而司法人员不通晓该语言的案件。”(注2);
二是外国人犯罪案件,当且仅当适用于该外国人被告人不通晓汉语或者我国当地通用的其他语言的情形;
三是案件部分当事人只通晓当地方言而不懂普通话,需要使用普通话进行审理的案件;
四是聋、哑人涉嫌犯罪案件。
(二)翻译人员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
根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四款规定,翻译人员在刑事诉讼中系“诉讼参与人”。
因此,作为刑事诉讼的参与人,翻译人员应当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应然状态下,应当在制度层面建构翻译人员权利-义务-责任体系,方能保证刑事诉讼翻译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刑事诉讼翻译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刑事立法上的问题。前文业已叙述,当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体系规定刑事诉讼翻译制度,仅在个别条文中体现刑事诉讼翻译的规定,至于如何保障,相关的司法解释文件亦未作出规定,致使当前刑事诉讼翻译处于一种无规可操作的尴尬境地。
2、翻译人员聘请程序的问题。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当前各地司法机关在聘请翻译人员的程序上,显得随意性很大,“有的案件由主管检察长批准,有的是办案处室(处长或副处长)批准,有的案件甚至由办案人员决定。”(注3)在一些地方,由于办案资源的紧缺,甚至出现案件承办人集办案人员与翻译人员于一身的做法,而且这种做法还很“常见”。(注4)
3、翻译人员专业水平的问题。当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对翻译人员的资质作出要求,而在司法实务中,由于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原因,致使刑事诉讼当事人未能准确领会诉讼过程的含义,甚至产生曲解而造成上诉不服判的问题时有发生。这样的问题发生,排除司法人员违法犯罪、刑事诉讼过程程序不公以及翻译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之外,归根到底关键一点,还在于翻译的准确性问题。
如有论者指出,“在法庭中,口译不可能像笔译一般准确,这是模糊语言在口译中得以运用的一个原因。然而,法庭口译虽然允许模糊的存在,却不能以模糊作为借口作为法庭口译质量瑕疵的借口。”(注5)
而要做到翻译的精准,翻译人员除了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之外,还需要有比较扎实的法律知识,这样具备复合型知识储备的翻译人才,才能满足刑事诉讼翻译活动的需要。这也为翻译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4、翻译人员司法责任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述,翻译人员作为刑事诉讼参与人,应当享有法律规定的相应权利,履行规定的义务,在违反义务的法定事由出现时,自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而在当前立法上,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规定了翻译人员在刑事诉讼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外,并无翻译人员司法责任追究的相关配套规定。如在翻译人员翻译过程中由于重大失误或者过失,致使刑事诉讼活动出现根本错误,致使司法过程事实认定、法律定性等发生根本偏差的情况下如何追究翻译人员的责任,尚属空白。
再者,由于翻译的专业排斥性,实际上使得刑事诉讼在两个并不完全联通的场域下进行,司法人员为了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实际上对翻译过程具有极大的依赖性,而对翻译人员翻译过程忠实事实的准确性问题,实际上无从监督,进而使得对翻译人员的司法责任认定难以确定。
三、完善刑事诉讼翻译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完善翻译人员准入制度
1、主体资格。这是对翻译人员能够参与刑事诉讼活动的前置性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翻译人员主体适格问题的考量,可以参照对证人的基本要求,即必须“能够辨别是非和正确表达”。由此可知,生理、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和正确表达的人,是不能担任翻译人员的,更不能参与到刑事诉讼翻译活动过程中去。
2、语言应用能力。翻译人员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任务和作用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如在存在聋、哑人的案件中,翻译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手语翻译以及盲文翻译能力,如对手语翻译人员最低的要求,也需要具备初级手语翻译资质;对于使用少数民族地区通用语言、地区方言审理的案件,自然要求翻译人员具备当地公认的少数民族语言、方言表达能力,并且达到熟练程度;对于外国人犯罪案件,翻译人员应当知晓该国语言,并尽可能具备与之相对应的语言专业等级水平应用能力,如英语专四以及小语种相对应的语言应用等级水平等;另外,母语熟练,普通话标准,至少达到国家二级水平,也应当成为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3、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也是翻译人员参与刑事诉讼最基本的“门槛”,是保证翻译人员保证翻译精准性的必要知识储备要求。建议由各地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尽快建立刑事诉讼翻译人才库,并对入选翻译人才库的翻译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法律术语,了解基本的刑事诉讼知识,培训后,及时考核,通过考核后方能从事刑事诉讼翻译活动。
4、不存在回避事由。翻译人员回避问题,需要在具体个案中认定,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之规定,刑事诉讼过程中发现翻译人员存在回避事由的,必须回避。
(二)建立完善刑事诉讼翻译人员司法责任体系
1、权利义务告知。司法机关委托或聘请翻译人员时,应在审查翻译人员资格基础上,与被委托或被聘请的翻译人员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或者聘请协议。并在合同或协议中明确翻译人员以下权利义务。主要权利:一是获得报酬的权利;二是司法人员出现刑讯逼供、以威胁、欺骗的违法手段询问或讯问案件当事人情形时,有拒绝提供翻译服务的权利并得向有关单位提出意见建议的权利;三是出现《合同法》规定解除合同(协议)时,得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等。主要义务:一是如实翻译的义务;二是接受委托方依法监督的义务;三是遵守法律法规,保守案件秘密的义务。
2、刑事诉讼过程实时监督。如建立重点案件全程录音录像、不同诉讼阶段(环节)换人翻译、庭审过程中双人翻译等机制(注6),确保翻译人员准确履行翻译职责,预防“翻译事故”发生。
3、责任追究体系。依据当前法律规定,建立集刑事、行政、纪律有机一体的责任追究机制,对翻译人员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要依法追究刑责;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要依法追究其泄密责任;因翻译重大过失,以及违反相关纪律要求的,也要及时追究其违纪责任。
(三)配套制度
1、建立刑事诉讼翻译人才库。参照前述翻译人员准入制度的设想,由各地司法行政机关统筹建立刑事诉讼翻译准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刑事诉讼翻译人才库,实现人才合理共享。
2、完善刑事诉讼翻译人员聘请程序。建立司法机关内部案件承办人、部门负责人、主管院长/检察长层报审批制度(注7)。经审批后,会同司法行政机关从刑事诉讼翻译人才库,最好能够做到随机选择合适的翻译人员。
3、落实刑事诉讼翻译人员报酬。当前,对于翻译人员报酬问题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实践中各地司法机关做法不尽相同,很不规范。笔者认为,在上述制度建立起来基础上,落实翻译人员翻译报酬问题应当提上议事日程,翻译人员作为被委托人或被聘请人,并以专业知识参与到刑事诉讼中,应体现出其知识劳动的价值。
因此,至少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翻译人员的报酬:一是基于翻译任务的轻重、翻译难度的大小确定翻译费用;二是交通费用;三是误工费用等。
注释:
1﹠4见张胜利:《如何规范刑事诉讼翻译工作》,载于《检察日报》2010年5月28日第003版。
2 见蓝向东:《翻译人员参与刑事诉讼若干问题探讨》,载于《人民检察》1999年第10期,第21页。
3﹠7见施长征:《司法规律视野下检视刑事诉讼翻译制度》,载于《检察日报》2011年1月5日第003版。
5 见胡辰:《法庭口译精准性与模糊性探讨》,载于《法制博览》2012年第11期,第284页。
6 参见张学军:《刑事诉讼翻译制度须进一步规范》,载于《检察日报》2009年1月4日第3版。
作者介绍:
龙建林律师:梦海律所管委会主任
龙建林律师,中南大学法学学士,吉林大学法律硕士。曾在中国大陆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法定机构等单位任职近十三年时间,曾先后担任公诉人、行政听证员、行政执法员和行政审批主任等职务,拥有丰富的刑事、行政法律领域从业经验,擅长办理刑事、行政法律案件和法律风险控制法律事务,擅长就特定法律问题和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争议解决方案。
兼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中立法律服务站”诉讼服务志愿专家、深圳市法学会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青年研究会理事、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人民检察院首届听证员等职。
龙建林律师热情投身公益事业,多次捐助学校建设,坚持参加义务献血超过14年时间。
执业领域和代表案件:
刑事辩护、刑事控告、刑事申诉,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海合作区特色法律服务等。
某医药科技公司负责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一审判决无罪);
某政协委员聚众斗殴案(检察院阶段不起诉);
某公职单位执法员危险驾驶案(二审免予刑事处罚);
前海某平台公司副总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一审获法定最低刑从轻处罚);
某公司财务总监诈骗案、某中层负责人职务侵占/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某员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均涉案数额特别巨大,侦查阶段均取保候审);
某公司员工诈骗案(数额特别巨大,侦查阶段不予批捕后,办案部门未再移送审查起诉);
某公司销售经理行贿案(监委调查阶段顺利化解风险);
某公司负责人贷款纠纷申诉、刑事控告案,促使涉案当事人接受纪委监委调查;
某基因科技公司行政复议案,代表被复议方取得胜诉结果;
某金融服务公司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代表被复议方、被告方取得胜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