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上海网友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留言反映:“人行道上的隔离桩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是为了防止机动车驶上人行道,但是,现在隔离桩有泛滥趋势,为了防止电动自行车等驶入某些区域,间隔狭小的隔离桩成了拦路虎,轮椅过不去,婴儿车过不去,甚至人也要左右躲避曲折而行,更别说残疾人了。

希望能够给行人、残疾人和有需要的人一个畅通的行走环境,友好的环境不仅仅是在偏僻的角落搞一个找半天都找不到的无障碍通道,而是建设一个真正无障碍的环境”的问题。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对网友反映的问题回复如下:

经了解,禁车柱的功能是禁止机动车驶入人行道,按照原市道运局、公安交管、绿容三部门联合发文的《关于推进城市道路禁车柱、分隔栏杆等分隔设施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沪道运规〔2021〕175 号)相关规定,禁车柱是设置在人行道缘石坡道和进口坡等部位,用于防止机动车驶入的交通安全防护隔离设施,为了满足轮椅、婴儿车等无障碍通过,禁车柱的净距通常为 1.2m~1.5m。

经电话沟通,网友提到的相关点位涉及广场、轨交站点,设置的禁车柱已超出道路红线范围。其中两处广场设置连续禁车桩比较密集,轮椅无法通过,我委已代转至市住建委无障碍牵头部门;申通地铁7号线锦秋路上海大学站无障碍电梯出口位置,因设置隔离护栏导致共享单车乱停放,挤占了无障碍通道。

来源: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