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江畔的某栋洋房里。
一群都市精英正虔诚地举起香水瓶,对着餐盘里某坨褐色物体喷洒。
这不是什么宗教仪式。
而是人均消费3888元的雨林餐厅压轴大戏:食用大象粪便前必须完成的"神圣净化"。
当打工人还在计算满减优惠时,外滩的弄潮儿们正用4000元一口的象粪甜品。
重新定义《舌尖上的中国》,这次拍的是《舌根下的魔都》。
当全国网友还在玩"吃土"梗时,上海人已经进化到"吃屎"阶段。
离谱到让人不敢想象有钱人的世界,味真重呀。
一、
吃屎都吃出仪式感?魔都餐厅的迷惑行为大赏
当服务员端上"鲜花插在象粪上"这道价值4000元的甜品时,在场的食客终于明白什么叫做"真金白银买罪受"。
这家号称"雨林生态餐厅"的魔幻场所,用人均3888的套餐成功演绎了什么叫"花钱当野人"。
进门先要啃芭蕉叶、喝露水,人均举着小夜灯在烟雾缭绕中玩密室逃脱。
当顾客饿得前胸贴后背时,服务员突然掏出个"味蕾按摩勺",温馨提示:"上一位客人也舔过哦"。
好不容易坐下吃饭,野猪肉要配野猪嚎叫,鹿肉得听鹿鸣伴奏,活生生把西餐厅变成动物世界录音棚。
最绝的是压轴好戏:大象粑粑甜品。
这道需要提前喷洒香水的"珍馐",让无数网友直呼"终于实现了吃屎自由"。
两位创始人声称在云南雨林闭关七年研发的料理,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七年憋出个臭粑粑"。
二、
卖给上海人的财富密码:摆盘要空,故事要疯
要说当代最魔幻的消费场景,还得看魔都美食圈。
这里1600元的泡面要配银质餐具,16块钱能买到四分之一个馒头,200元的可乐必须装在香槟杯里。
网友总结的"沪上宰客公式"堪称经典:大盘子装小菜,空位插根草,撒点酱料渣,轻松卖到八千八。
美术馆里158元的"艺术套餐"更让人大开眼界:手撕墙上的山东煎饼,集体用吸管嗦桌上的果冻,连吃个海苔都要站着蘸蔬菜泥。
这哪是吃饭?
分明是花钱参加当代艺术行为实验。
最绝的是某网红咖啡厅推出的"空气套餐",花288元就能获得,真的什么都没有,美其名曰"品味虚无的禅意"。
这些商家深谙"沪上消费心理学":价格标签不是成本核算,而是身份标价。
当普通人在菜市场砍价时,上海中产正在为"故事溢价"买单。
正如网友调侃:"在静安区,连西北风都要分前调中调后调"。
三、
从大象粪便到天价馒头:我们到底在吃些什么?
当云南人忙着澄清"我们真不吃屎",山东人震惊于"非遗馒头"的营销套路时,这场荒诞剧早已超出饮食范畴。
某火锅店推出的"元宇宙锅底",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每一片肥牛的"数字身份";健身餐厅推出的"卡路里盲盒",让白领们花钱买未知的热量焦虑。
这些魔幻现实背后,是消费主义精心设计的阶级幻觉。
就像《小时代》里顾里说的:"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沙",而在魔都美食圈,没有概念的料理就像街边摊。
当商家用"生态哲学""饮食人类学"包装产品时,他们贩卖的早已不是食物,而是"人上人"的错觉。
四、
其实上海人真不是冤大头。
他们不过是在践行海派文化的终极奥义,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只是当商家把"创新"玩成"创收",把"体验"搞成"体罚",这场行为艺术就变了味。
说到底,不管是4000元的象粪甜品,还是4块钱的煎饼果子,能让人笑着吃完的,才是好饭。
下次再看到"米其林三星粪便料理",不妨学学《武林外传》佟掌柜的智慧:"额滴神啊,这哪是吃饭,这是给玉皇大帝上供呢!"
毕竟真正的美食,从不需要用猎奇来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