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8岁的方筱萍阿姨落座专属座椅,系上安全带。遥控按钮开启后,阿姨仅用1分钟,便平稳抵达“新小英精菜坊”二楼用餐区。而在一个月前,这段24级的台阶,还是她和许多高龄老人的“拦路虎”。


中国超大城市老龄化加剧背景下,适老化改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新小英精菜坊”是一家社区餐馆,规模不大但却在开鲁路上扎根20余年。随着周边小区老年居民比例逐年攀升,老年群体就餐“上楼难”的痛点越发凸显

据统计,殷行街道拥有近20万人口,60岁以上人口占户籍人口50.02%,高龄独居老人共计2810人,是一个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的社区。在老龄化“加速度”与银发经济“新赛道”交汇的当下,如何通过精细化治理破解民生痛点,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答题。

“以前我们两口子用藤椅,把老人抬上楼,但是有的叔叔阿姨心脏不好,你一抬他们就像坐过山车似的,心脏吃不消。”店主何芝会说。从那以后,夫妻俩便萌生了改造楼梯的想法。“电梯不是商业投资,而是给老街坊的一份心意。”在殷行街道第一综合网格的牵线下,商户、居民代表与街道平安办、服务办、管理办等多次召开“睦邻议事会”,最终确定解决方案。在楼梯右侧安装一台限定一人乘坐的、最大负载重量120kg的无障碍升降椅,运行基本无噪音。考虑到安全,升降椅特地调慢了上下运行速度。如此一来,一分钟不到,老人就可以到2楼。


饭馆适老化改造的背后,是社区营商环境与睦邻友好的双向奔赴。方筱萍阿姨说,“对我们腿不好的人来说,吃饭上楼方便多了,也能叫上老朋友聚一聚。我自己的居民楼也装了电梯,生活真是越来越便利了。”

应对老龄化浪潮,既需要顶层设计的“大手笔”,也离不开街角巷尾的“小心意”。无障碍升降椅与台阶指示灯,这个饭店内不足10平方米的“微空间”,承载着多重价值:不仅解决老年群体就餐、社交的“最后一米”障碍。更为饭馆的老年客流量提升起到了正向作用。

殷行街道第一综合网格党建指导员范伟华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适老化改造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我们会持续关注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与心声,积极搭建沟通桥梁,让居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文字丨王歆瑜

图片丨王歆瑜

编辑丨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