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4月13日,2025共富大运临平“村跑”系列赛在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举行。杭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亭趾高跷”队现场展演,并发布传承人的招募令。
高跷,早在晋朝就有文字记载。古人为了方便捕鱼,脚踩木跷,手拿长木制作的捕鱼工具。后来,这种捕鱼方式演变为一种民间技艺。由于表演者脚踩木跷,高出一截,群众需要仰头或者站在高处观看,因此高跷又称为“高瞧戏”。
“亭趾高跷”队现场展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亭趾高跷”始于清末,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京杭运河边原亭趾集镇的自然村落,最多时有108人俗称“108将”。大家一起踩着高跷,庆祝传统节日或赶庙会,十分壮观和喜庆。
“亭趾高跷”传承人刘建如向记者介绍,他从13岁开始练习踩高跷,至今已30多年。为在2米高的两根木制长棍上寻找身体的平衡点,他摔过跤,跌倒后爬上高跷继续练,直到在高跷上练就如履平地的技艺。与刘建如一起表演高跷技艺的,还有刘丽芳、应春娣、朱云丽等3位女传承人。她们从20多岁开始练习,至今也近20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休闲娱乐方式增多,“亭趾高跷”队现在只剩20名队员,且队员们的年纪慢慢变大;年轻人觉得训练单调,不愿意参加训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遇到“瓶颈”。“亭趾高跷”队发布传承人招募令说,18岁-45周岁,身体健康,吃苦耐劳;提供培训和练习场地,由非遗传承人指导练习;参与元宵灯会踩街、非遗文化节展演等非遗踩街活动;将来有机会申报市级、区级非遗传承人等。
79岁的非遗传承人孙文定说,高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需要年轻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
“亭趾高跷”队现场展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亭趾高跷”队现场展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