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时代,手作的温度反而成为稀缺的艺术语言。4月12日,在苏州东山宾馆叠翠楼鏊书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文茜的弟子、苏州市雕塑协会副秘书长兼苏州市泥塑彩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海祥,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带来一场穿越千年的艺术对话。



苏州泥塑作为中国传统泥塑的重要代表,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因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又称“虎丘泥人”,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活动现场,朱海祥为观众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泥塑和苏州虎丘泥塑的情况。他说,苏州泥塑以黏土为原料,经独特工艺加工,人物种类丰富、形象高雅细腻、刻画逼真传神,在宋明时期最为兴盛。工艺上分为捏相和耍货两种,其中捏相,也就是以泥巴塑捏真容,是泥塑艺术的巅峰体现。

现场演示环节,朱海祥随意挑选了一位嘉宾为模特,开始泥塑创作。只见他先团起一大块太湖土,凭借着对人物面部结构的深刻理解,迅速捏出脸部和头发的大致形状。随后进入五官塑造的精细环节,他用小块泥土一点点地捏出鼻子、眼睛、耳朵,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流畅。



“越小的泥人越难做,先要做一个形体,再去观察特征,把特征捏出来就会很像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特征,在创作时首先要抓住这些特征。”朱海祥一边制作,一边向观众分享泥塑的技巧。在他手中,不起眼的泥土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里一抹、那里一刮,半个多小时的精雕细琢后,一个高约10厘米、栩栩如生的泥塑头像便完成了。无论是发型还是五官神态,都和眼前的嘉宾极为相似,引得现场观众惊叹连连,掌声不断。嘉宾模特看到泥塑也又惊又喜,对朱老师的精湛技艺佩服不已。

此次活动不仅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触觉的双重享受,也为传承和弘扬传统非遗搭建了一座桥梁,让人们在与泥塑的对话中,深刻领略到非遗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



非遗艺术正在苏州东山宾馆鏊书房悄然生长,未来,东山宾馆将持续以“文化+体验”为纽带,推出非遗手作沙龙、匠人工作坊等系列活动,让客人在东山宾馆就能获得情感满足与文化归属感。

高学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