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当讲台化为思维的发射塔,当操场跃动成长的脉搏……池州市东至县将学生摆在“C”位,正以创新“五育并举”为经纬,编织出一张立体育人之网,为新时代育人答卷注入了蓬勃活力。
从静思到表达,小讲师撬动思维课堂
“这道题还可以这样解……”胜利镇中心小学403班汤一伊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解析道。台下,恍然大悟的同学们掌声雷动。
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碰撞。而这样的场景也正在东至32所小学同步上演。自“数学小讲师”活动启动以来,4000余名学生从解题者蜕变为知识传播者。在至德小学的录播室,小讲师们用动画演示拆解“火车过桥”难题,用画板剖析逻辑链条,将晦涩的数学原理化作趣味课堂。
“为了讲透一道题,孩子钻研了三种解法!”家长顾霞感慨道,现在孩子学习更主动了,成绩也直线上升。
“讲题是思维的显性化过程,学生需重构知识、验证方法,甚至创新命题。”县小学数学教研员程老师表示。为此,东至教体局建立了优质讲题资源库,推动数学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各校更创新实践“1+N”导师制、“每日一讲”“数学讲题擂台赛”“亲子讲题”等模式,助力学生实现从“会做”到“会说”的跨越。
从方寸到天地,阳光课间赋能全面发展
上午9点45分,敬慈小学的操场化身活力磁场。1780余名师生随《运动员进行曲》的节奏,以“方阵轮转法”展开跑操、跳绳等活动,整齐划一的队列如流动的画卷。
而这震撼一幕,正是东至“阳光大课间”工程的缩影。今年以来,东至推行“体育强基计划”:每天1节体育课、课间活动延长至15分钟、上下午各30分钟大课间,确保学生日均运动达2小时。
各校还因地制宜,打造个性化运动方案——敬慈小学的“L型走廊运动系统”让雨天长廊变身体能赛道;青山中心学校将古诗韵律操与竹竿舞融合,让非遗与体育共舞;至德小学的“运动段位制”激励学生冲刺“青铜跑者”称号;宏毅中学则以“动静结合”模式,让每个学生找到热爱的项目……“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体育新格局逐渐成形。
“一月一赛事”机制更以赛促练、以体育人。全员参与、集体展示的课间活动,不仅强健体魄,更让学生在汗水中学会协作与坚持。如今,阳光下的笑容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
从课本到自然,研学实践叩响科学之门
春光明媚,东至的研学热潮正酣。华龙洞遗址与星空之城这对“研学双子星”,以文化与科技的双翼,托起青少年的探索之梦。
在华龙洞陈列馆,张溪镇坦埠中学的学生们屏息凝视“东至姑娘”头骨化石。“眉脊低平、颧骨突出……这些典型特征印证着东亚早期智人的进化密码!”在研学导师的讲解中,3D动态骨骼模型与全息影像交织,将人类演化史浓缩于方寸展厅。当虚拟复原的远古颌骨在光影中渐变,有学生惊叹:“课本上的插图,竟是鲜活的生命轨迹!”
而在星空之城,科技的浪漫直抵宇宙深处。天文馆内,八大行星全息投影环绕,“嫦娥五号”模型揭开探月奥秘;VR设备中,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近在咫尺,稚嫩的惊呼此起彼伏。气象馆里,风暴模拟系统前,小小预报员们争相破译天气密码,科学的种子在此悄然萌芽。
“研学不仅是行走的课堂,更是思维的远征。”县教体局工委委员吴秉华表示。从远古文明到浩瀚星河,东至以实践为舟,载着学子驶向更辽阔的知识海洋。
从思维课堂到阳光操场,从方寸教室到天地自然……在东至,知识不再囿于书本,成长亦不止于分数——教育的真谛,将在一场场创新实践中,绽放无限可能!(丁满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