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黔绣工匠”杨丽:经纬之间,织就叶脉上的非遗篇章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

在贵州黔东南的深山里,一片片寻常的树叶被赋予新的生命。叶脉绣,这项以植物叶脉为“布”、丝线为“墨”的古老技艺,曾因濒临失传而沉寂。

杨丽,一位将半生心血倾注于此的侗族女子,用指尖的细密针脚,在经纬交织中绣出了一条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交融的创新之路。


杨丽在进行叶脉绣展示。受访者供图

破茧 从三尺讲台到方寸绣绷

“我曾经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一名教师,但为了孩子回到家乡,从事了刺绣技艺。虽然看似是无奈之举,但为的是心底的热爱。”杨丽坦言。

2009年,回到家乡创业的杨丽和妹妹开了一家刺绣工艺品小店。因为在山上徒步时,被一片带刺的叶子扎到手,瞬间唤醒了她儿时的记忆——屋檐下,祖母的银针在绣绷上翩跹起舞,而在祖母口中,树叶上做绣才是最了不起的技艺。“我为什么不能让这手艺重新‘问世’?”这个念头如春芽破土。

2010年,杨丽成立贵州黔绣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立“黔绣”品牌,致力于苗绣、叶脉绣等工艺及贵州传统织、染、绣等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好技艺保护,不能只依靠技艺,这些年我还申请了中英文‘黔绣’商标,从源头扎牢保护根基。”这是一件值得杨丽骄傲的事。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的文化在黔州大地汇聚并繁衍生息,黔绣就是各民族以刺绣形式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瑰宝。”杨丽介绍,通过10多年的钻研,她恢复提升了贵州失传上千年的叶脉绣技艺,并整理出黔绣的20多种针法。

交谈间杨丽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透露:“创业初期,我就许下‘3个1000’的愿望,呼吁1000个贫困山区母亲回家,让她们每个月有1000元以上的收入,让1000个孩子身边有妈妈陪伴。如今,这个愿望正在逐步实现。”

焕新 让古老技艺长出年轻根系

据史料记载,叶脉刺绣工艺最早出现在宋代,距今已有上千年。最初是通过在叶子上刺绣进行信息传递,现如今,它融合了技艺彰显出人工与自然的交融。

但由于工序复杂烦琐,良品率较低,叶脉绣工艺的传承也曾面临困境。“我曾经把这种技艺带进高校,走进社区、村寨,甚至把一些绣得好的绣娘挑选出来,让她们来学习叶脉绣,但最终坚持下来的还是很少。”说到这里,杨丽有些遗憾。

但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杨丽发现,如何让叶脉绣留下来、走得远,光靠一批绣娘完全不够。于是,她打开思路,将重心放在宣传推广上。“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叶脉绣、认识叶脉绣,才能让这项技艺传得下去、活得起来。”

2011年,杨丽在家乡投建叶脉绣加工厂,让500多名下岗女工、农村妇女、残疾女性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与创业。同时,她在路腊村建立“黔绣非遗文化产业基地”,并与徒弟杨欣雨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用自媒体账号展示叶脉刺绣等传统技艺。通过开发研学课程,不断拓宽叶脉绣的传播渠道。不久前,她还借助电影《哪吒2》的大流量,让叶脉绣与哪吒“牵手”,栩栩如生的动画人物诠释了五彩经线上的“新定义”。

共生 板蓝根田里长出的产业链

杨丽的焕新之旅让叶脉绣也跟着风生水起,一幅牡丹作品售价7000元,一幅梵净山作品竟然有人出价18万元,工厂的订单更是供不应求……销售数据在增长,杨丽的眼界也跟着在增长。“我要带着姐妹们一起致富。”这是杨丽心底的愿望。

从2015年11月开始,杨丽和她的团队就在碧江区和平乡八村为留守贫困家庭妇女开展长期的刺绣、养蜂等培训,并将优秀学员送到贵阳、遵义、湖南、苏州等地交流学习。

在黎平县妇女创业中心的培训教室,49岁的吴水英正专注地给年轻学员演示分线技巧。作为杨丽培养的“非遗讲师”,她已带出127名徒弟。杨丽借助“1+N”传承模式,通过培训骨干、骨干返乡带徒的方式,让技艺传播呈现裂变效应。目前,已有3000多名绣娘习技艺、获收益。这些曾经围着灶台转的妇女,如今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作品远销法国、日本等国家。

虽然从事刺绣行业的妇女逐渐增多,但杨丽始终觉得还能再做些什么。

2022年,杨丽再次作出一个决定:流转土地种植板蓝根。这个被戏称为“跨界种田”的举动,实则是她布局全产业链的关键落子。从建立种植基地到开设天然染料工坊,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实现“种植+采收+初加工”全链条就业。染缸工龙阿嫂算过一笔账:“现在种5亩板蓝根,加上在工坊绞汁沉淀,年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如今,这条绿色产业链年产值不断增长,还获评省级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傍晚的归柳村染上金晖,杨丽蹲在枫香树下挑选叶片。十年坚守,青丝染霜的她带领团队推动黔绣跻身中国名绣之列,成为贵州的闪亮名片。但最让她骄傲的,是办公室墙上那幅特殊的梵净山图——静谧中透着巍峨,看似孤单却一直在巅峰。抚摸着细密的绣痕,杨丽眼中漾起温柔:“我们绣的是文化,更是女性改变命运的可能。”

从文化自觉到产业自觉,杨丽用十年光阴诠释了非遗传承的现代解法。这位总爱说“我就是个绣花的”的侗家阿妹,以叶为纸、以线为墨,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绣出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经济交融共生的锦绣篇章。

来源:中国妇女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