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狂欢、民族游演、万人齐放孔明灯......4月12日至15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盛大举行傣历1387新年节(2025年泼水节)系列活动,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与本地群众共享充满民族风情的文化盛宴,南都记者现场直击了这场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的年度盛事。
1
浪漫具象化!
澜沧江畔万人齐放孔明灯
4月13日晚,上万名市民与游客汇集于景洪城区的澜沧江畔,点亮寄予心愿的孔明灯,放飞忧愁与烦恼。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当晚有30多个宽约3米、长约5米的“巨型孔明灯”,在众人的合力托举下成功升空。一盏盏大小不一的孔明灯,满载憧憬与祝福飞向浩瀚夜空,绘就一幅壮丽璀璨的星河画卷,浪漫在此刻具象化。
孔明灯,傣语叫“贡菲”,是西双版纳傣族群众在泼水节期间举办的一项传统庆祝活动。放飞孔明灯,寓意孔明灯将把过去一年的晦气、厄运带到九霄云外,并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遂、万事如意。2005年9月,傣族孔明灯制作技艺被西双版纳州公布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这也是非遗保护的“前身”。
西双版纳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孔明灯”制作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岩香罕坚守这份手艺已有44年时间。据他介绍,制作孔明灯要选取韧性好、保存久的傣纸,底部的竹条也要削得足够薄,粘贴纸张、晾干、拼接等各环节都需要足够的耐心。“这是傣族的传统,过傣历新年都要做孔明灯,这不仅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文化,我放不下,要一直努力地做下去。”岩香罕说。
2
行走的文化盛宴!
民族民间文化大游演
4月14日,民族民间文化大游演活动在景洪市城区的主要街道举行。8大游演方阵,53支表演队伍,近3500名演员齐聚街头,通过歌舞、非遗、花车和创意表演,向沿途的市民和游客展示西双版纳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堪称一场“行走的文化盛宴”。
游演队伍中,有身着各式少数民族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有身怀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有手持花伞银钵的傣家少女,也有精彩的非遗展示和歌舞表演。当装扮成大象、麋鹿、孔雀等动物形态的人偶热情同沿途人群打招呼,当8只挂着彩带的机器狗排着队列,不时灵活地做出空翻、摇摆、转身跑动等高难度动作时,更迎来现场欢呼声一片。民俗人文风情与科技潮流的碰撞结合,让跟随游演队伍行进的人们宛如置身梦幻离奇的童话世界。
来自辽宁的游客李先生说,他在游演中感受到了西双版纳各民族的团结和幸福的生活。来自四川的游客李女士则表示,盛大的游演让她很震撼,她非常喜欢西双版纳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3
接“泼天”祝福!
万人“水战”燃爆全城
4月15日,泼水狂欢活动正式开启。上午11点,景洪市泼水广场率先打响万人“水战”,广场中心数十米高的水柱如同一道道冲天的彩虹,将现场的气氛燃到最高点,整个泼水广场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齐聚在这里,伴随欢庆激昂的音乐节奏,在“水、水、水”的欢呼声中,尽情感受着水花带来的激情。
除了泼水广场,景洪市的大街小巷也被泼水狂欢的热浪席卷。人们手持水枪、水盆、水桶走上街头,将承载着祝福的水花泼洒在彼此身上,整座城市都沉浸在节日的狂欢氛围中。人们在这“泼天”的快乐和祝福里,开启新一年的美好祈愿。
南都记者在现场直击狂欢的节日氛围:两支队伍隔马路“对垒”,“战况”激烈;有人身背“大型武器”,却遭遇众人“围攻”;有人试图骑车穿越水花攻势,却“被当街洗头”......人们各出奇招,在泼水中享受简单纯粹的快乐。
来自广东深圳的游客周先生对南都记者兴奋地表示,他跟朋友专门从深圳开车来参加泼水节,非常高兴和激动,“泼水节确实太震撼了!”广东湛江的游客叶先生认为见识到了傣族文化,大开眼界。来自坦桑尼亚的Bilimwinyi也参与了此次泼水节的报道工作,她对南都记者分享,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泼水节,参与到如此精彩的庆祝活动,她感到非常高兴和感激。
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视频:南都记者 钟欣 朱俊毅
部分素材提供:西双版纳州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