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活成别人嘴里的老好人,而应该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
行善失了分寸,善举反成祸根。
禅语有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性本自清净,外界的纷扰如同尘埃。
人活到一定年纪,最怕的不是日子清苦,而是心被外界的琐事拖累。
父母到了六七十岁,本该清净养老、颐养天年。
可有些老人却活成了老好人,把自家的福气渡给了外人。
看似热络善良,实则不知不觉中“借”走了自家的运势。
过分善良,总是好心没有好报
《论语》有云:"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待人宽厚是美德,但若没了底线,就成了愚善。
有些父母哪怕自己吃亏也要成全别人。
可人心难测,你掏心掏肺,别人不感激反而觉得理所应当。
到头来,你的善良成了别人拿捏你的软肋,你的付出成了拖垮自家的累赘。
明朝年间,江西有个盐商叫沈周,平日里修桥铺路、施粥济贫,人称“沈大善人”。
有一年大旱,粮食收成不好,不少流民跪在沈家门前借钱救命。
沈周二话不说,把家里的现钱,商铺的资产甚至给儿子攒的聘礼钱都给了出去。
当时流民们都说有钱了就赶快还给沈周,但是几年过去,沈周一分钱也没有收到。
儿子催父亲把钱要回来,沈周却为难的说:“大家都不容易,要钱还是算了吧。”
没过两年,沈周自己的儿子要娶亲了,家里却连聘礼都凑不齐。
儿子哭着说:“爹把别人当亲儿,自己的骨肉倒成了草芥!”
沈周这才悔悟,可家底早已掏空,最终连自己孩子的婚事都无力操办。
善人善到妻离子散,行善失了分寸,善举反成祸根。
一位作家曾说过:“过度的善良会成为滋养恶意的温床。”
善良如果没有分寸,就会惹祸上身。
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善心。
若总把别人的事揽在自己身上,替人扛灾消难,自家的日子就会漏洞百出。
你替亲戚还债,亲戚觉得你钱多;你帮邻居养孩子,邻居嫌你管得宽。
人到晚年,守住家底、顾好儿女,才是真正的清醒。
多管闲事,总是介入别人的因果
《警世格言》里讲:“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别人的因果,你掺和得越多,自家的麻烦就越大。
有些父母活一辈子都改不了爱管闲事的坏习惯。
亲戚吵架他去调解,朋友离婚他劝和,甚至对陌生人的家事指手画脚。
表面上看起来是热心肠,其实是在替人挡灾背业。
清朝年间,苏州有个秀才李茂才,最爱帮人调解纠纷。
某日,他见街坊张木匠和妻子王氏当街撕打,立刻上前阻拦。
问清原因是王氏怀疑丈夫私藏工钱养外室,李茂才当场作保:“张兄绝不是这种人!”
还掏出五两银子塞给王氏:“这钱你先用着,莫再闹了。”
谁知三个月后,张木匠真和外村寡妇私奔了。
王氏带着人披头散发冲到李家哭骂:“你帮他骗我,赔我男人!”
李茂才被逼得卖了老宅还债,儿子科举买笔墨的钱都没了着落。
妻子气得一病不起:“帮人帮到妻儿都搭进去,这算哪门子热心?”
《论语》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别人的因果,你担不起,更还不了。
他人的事情别插手太多,管得过了反而会被埋怨,最后好心变成讨人嫌。
这世上没有谁离了谁活不下去,你替别人负重前行,别人却未必领情。
人到晚年,少操别人的心,多护自家的门,是非自然不沾身。
气量很小,总是在乎别人的看法
《菜根谭》中说:“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人若活在他人的眼光里,就会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做错事。
有些父母一把年纪了,还在为亲戚的闲话失眠,为邻居的嘲讽怄气。
别人随便夸一句就急着掏心掏肺回报,别人无心说句难听话就整夜翻来覆去琢磨。
活得战战兢兢,到头来苦了自己,也拖累了家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有位富太太叫周玉兰。
她丈夫是银行经理,儿子留洋读书,照理说该活得自在,可她偏偏活成面子的奴隶。
亲戚家女儿戴金镯子,她连夜典当祖传玉佩也要买更粗的。
邻居太太穿进口旗袍,她逼着丈夫挪用公款去置办。
甚至女佣夸别家主人大方,她立刻给所有佣人涨工钱。
几年后,丈夫因贪污入狱,儿子与她断绝关系。
周玉兰搬进破旧的弄堂里,才幡然醒悟:“我这辈子,全活给别人看了。”
经云:"欲净其土,当净其心"
净心最首要的就是将他人的话语抛之脑后。
人这辈子最傻的事,就是拿别人的眼光量自己的日子。
孩子劝你少管闲事你觉得委屈,老伴埋怨你多事你觉得心酸。
但这些关心你的人才是真心为你好。
人到晚年,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多关心家人才是应该做的。
一位作家说过:“家庭和睦便是最幸福的人。”
走过半生,最该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为家人好,是守好自家门户。
不要活成别人嘴里的老好人,而应该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
总结:
善良如果没有分寸,就会惹祸上身。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善心。少管别人的事,多护自家的门,守住家底、顾好儿女,才是真正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