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不少留学生来说是多事之秋,留学这件事对他们的心动率越来越低了,好多学生申请季走的都差不多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突然不想去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最近不少学生都有这种想法,核心原因有如下:
No.1 语言考不出来
对于好多学生来说,留学路上的拦路虎不是拿不到心仪的offer,也不是经济问题。核心还是语言问题,语言对不少中国留子来说一直是大问题。要么口语差一点,要么写作差一点,要么总分又差一点。
英国很多学校是不给拼分的,也不接受单项重考。去读语言班吧,又觉得不划算。热门的学校,语言班又是很快提前截止。就很难受。
来回折腾下来,考不到合格的要求之后,心如死灰,就准备放弃了。就不去读了,不少学生可能就选择直接工作,或gap一年再说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考虑用魔法去打败语言考试这个事。但说实话,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No.2 找到工作了,没那么想出去了
还有些学生是工作和留学两手准备的,这部分学生实力其实是不错的。所以工作他们也有找到,offer也申到一堆,然后就面临抉择问题,到底是直接工作还是出去留学。不少学生就选了前者,毕竟现在经济不景气,先工作下看看,等行情好转,自己可以再出去进修。
其实这的确也是一个不错选择,现在的留学并没那么大的吸引力了。无论美国还是加拿大,无论英国还是澳洲,留学主题来说还是个消费,不少学生试图从这场消费里面去拔高自己的竞争力,但这种事情一样是丰俭由人的。不如他们所期待的事情也一直在发生,每年的确有不少的学生名校回来也是拿低薪工作的一大把。
所以,在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充裕的情况下。留学这个事,未必不可以缓一缓,从长计。当然,时间长了也会把心气磨灭掉,就工作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还想出去读书的念头就会逐渐消亡了。这也的确是个双刃剑。
No.3 家长的行业被波及了,突然不行了
还有些学生属于非自然因素,个人是想去的,但家里突然就不行了。以前家里还是风风光光的,这几年一下子就不行了。每天都在亏损当中,特别是一些做传统行业或外贸的。说不行就不行了。
不止是这波学生不行了,这两年也有不少的学生在读状态中的,也被告知要靠自己解决学费问题了。要么回来,要么靠自己去解决学费。但这个年龄,靠自己怎么去解决学费。在英国和土澳都有不少学生突然就被告知断供的真的我每周都能听到这种消息。
断供这件事,其实也给其他家庭敲了一个警钟,你不可能一直顺的,总有周期性波折的时候。在你顺风的时候,需要提前把风险的兜底考虑好。还有就是,最近很多行业有不确定性,就不动可能就是最好的保住自己本金了。
我这边很多学生,目前还很滋润的那种家庭,要么是那种自己家里开律师的,家里搞那种医药行业,还有新能源以及金融类目的。传统行业的尤其是房地产相关方向的真的沉船了好多。很多学生中途不读了的确很可惜。
No.4 留在国内考研的变多了!
也就是今年,25fall开始选择考研保研的变多了,直接出去的数量减少了。还有哦就是选择就近地方的变多,比如港新的,甚至马来的变多了。有经济问题,也有离家近的问题。
这也是为啥,港新的申请难度这几年爆拉的原因。一个港理工,港城大都变得难申起来了。港三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在争,尤其是国内的一些学霸,考虑奖学金,以及考虑到香港就业的那些学生。基本都在冲香港的好专业和好学校。
其实,这和留学生回国就业也没太大优势有关。现在的外企撤的撤,就业市场不是增量就算了,居然是缩量市场,留学生回来的优势不大。留学生要么建议留在海外别回来了,回来就业也没有太多优势。只能从增长认知,视野,独立性等角度安慰下自己,这波不亏。
总了个结:25fall以后到底要不要出去?如果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情况下,建议暂缓出去。或者你已经有比较不错的工作情况下,也不建议出去,出去读完后,未必能找到合适工作,不如先就业后续再说。
当然,如果家庭条件足够好,家里行业也不受影响的,这种你该去还是得去。出去之后,尽可能的想着留在local找工作试试,哪怕实习或兼职都可以。晚点再回来,多体验下那边的就业行情。后面即使回国,对你来说也是有利的。还有就是本科的学生,可以尽可能的选择那种中外合作的学校,不着急本科就直接出去。
留学的性价比在降低,我有预感,留学这个赛道,不久之后也会有一场泡沫要被刺穿。到时候,选择留学的人会进一步减少。留学的寒冬要来了,美国和英国这种都会被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