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伢大富谈留学

作为一名经常带家长考察国际学校的“教育牛马”,我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只要聊到学校,就总会有家长一脸郑重地问我——“这个学校中国人多吗?”“有没有那种,中国人特别少的学校?”

甚至有位妈妈骄傲地说:“我们决定移民到温哥华80公里开外的小城市,就因为那边中国人少,怕孩子老跟中国孩子混,说中文,出来留学没意义啊。”

你别说,这个“避开中国人”的诉求,听得我都有点怀疑人生了:中国人,咋还成了中国人自己嫌弃的对象了?

一、你以为你在避“土”,其实你错过了“精英”

很多人一听“中国人多”,脑子里就冒出“素质堪忧”“喜欢攀比”“圈子封闭”这几个大字。

但你仔细想想:在国外真正留下来的中国人,尤其是在好城市、好学区里扎根下来的那群人,有钱、有事业、有学历,还得适应海外生活节奏,光语言关就把一票人刷掉了。

这些人,往往是当年留学生里最卷的那一批。你觉得他们“素质不高”?不好意思,那可能是你没跟他们真接触过。

反倒是在某些地方,最爱抱怨“抢工作”的当地白人,才是真的懒得出奇、学历没有。


二、你以为你避开的是“中文”,其实你避开的叫“资源”

有家长说:“我就是怕孩子天天讲中文,所以想找华人少的地方。”然后一查,那地方真鸟不拉屎。啥国际学校都没有,连一个像样的补习班都找不着。

你要知道,好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发达区域,而这些地方——说句实话,华人、印度人比例都不低。

你总不能为了语言纯净度,把孩子丢到一个全是白人的小镇里上课,然后每天学的都是:“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这英文,说十年也上不了学术台面。

语言这东西,没那么简单。你想让孩子会写、会用、能做学术、能思辨,那不是跟几个老外聊聊天就能搞定的。否则国外菜市场大妈英文也能雅思9分了。


三、你以为你避的是“关系户”,其实你避开了“朋友圈顶配”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新加坡华侨中学读书,同桌是新加坡现任议员的儿子。你说这是“关系户”?我却觉得很有可能“资源密码”。

你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认识的就是不一样的人。不仅是孩子交朋友,家长之间的人脉,也是天差地别

你在高质量学校,参加家长会,遇到的都是公司老板、医生、律师、创业者……说不定聊着聊着就一起搞个项目,做点投资,来了人生第二春。

你如果非要“避开中国人”,结果把自己和孩子送进一个资源稀缺区,那可不叫“脱离舒适圈”,那叫“主动放弃精英圈”。


四、孩子语言真不用太担心,得担心的是你自己

还有家长说:“我们出来就是为了孩子学好英文,不然还不如留在国内。”

然后听说孩子英文不好,立马决定暑假送孩子去菲律宾找个口语老师冲一个月,回来就能“英文学神附体”。我听完这方案,只能一口老血憋回去。

会讲英文≠学术英文强。你能点英文菜单 ≠ 你能写学术论文。就像你能说中文点奶茶 ≠ 你能考好语文作文。

而且你担心孩子英文跟不上,其实大部分时候——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孩子适应语言比你想象中快得多。

在学校里,环境决定语言,他们自然会说英文,讲华语反而越来越不利索。

在新加坡这个华人占70%的国家,孩子们还是一样说着一口流利英文。那你说,华人多又怎样?

说到底,别把语言焦虑当成华人焦虑,更别误以为自己“越远离中国人,孩子就越国际化”


最后说一句:

我们出国,不是为了逃避谁,而是为了接触更多元的世界。你不希望孩子老跟中国人混,但你有没有想过,你要教会孩子的是:

如何在多元环境里保持自信、适应规则,而不是靠“外国人环境”来练英文。

否则你逃来逃去,最终孩子变成了“英文说得像模像样,认知还停在小学水平”的国际孤儿。那才是最得不偿失的事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