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机?病理医生会被AI取代吗?
专家:AI是工具,关键在人。
一
取代?不存在!AI是“得力助手”而非“替代者”
专家明确表示,“替代”二字并不准确。医学伦理决定了医疗行为的最终决策需由人来承担:
社会与患者更信任医生的判断,AI 的结果需经医生采信与确认;
AI 的 “智能” 源于对人类已诊断病例的学习,其水平上限由病理医生的知识与经验决定,本质是人类智慧的延伸。
步宏教授强调:“不懂人工智能的医生会被懂人工智能的医生替代,但病理医生不会被 AI 取代”。
二
AI 的优势:让病理诊断更精准、高效
AI 在病理领域的价值已显现,尤其在这些场景中成为 “刚需”:
数据处理与计数:例如,免疫组化中 PD-L1 阳性细胞比例的判断,人工计数成千上万细胞易有误差,AI 可精准快速计算,且结果稳定无波动;
不知疲倦的 “加班能手”:AI 能 24 小时持续工作,辅助医生处理重复性、机械性任务,缓解病理医生短缺问题(目前行业现状:医生数量 “远远不够”);
经验传承的 “永动机”:医生经验会随职业生涯结束而流失,AI 则能通过数据迭代,将优质诊断逻辑永久保存并优化。
三
边界与风险:人机协作需守住“安全底线”
专家同时提醒,AI 的应用必须建立在 “以人为本” 的框架下:
医疗安全是核心:医生需把控 AI 的使用边界,确保其在病理诊断的 “痛点领域”(如高风险、易漏诊场景)发挥辅助作用,最终诊断由医生审核确认;
随着 AI 能力提升,需同步关注其在医疗中的安全风险。
四
给患者的一颗“定心丸”
不必担心 “切片是否被机器看了”——
AI 的介入只会让诊断 “如虎添翼”:复杂病例中,AI 辅助医生减少漏诊;定量分析中,AI 提升数据准确性;
而所有医疗决策的 “最后一公里”,始终由具备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的医生把关。
总结
螺旋式发展中的“人机共生”
正如主持人所说,社会进步是 “螺旋式上升”,AI 与病理医生的关系亦如此:
工具属性不变:AI 是提升医疗效率的 “利器”,而非取代人类的 “对手”;
医生价值升级:从 “单纯阅片” 转向 “AI + 医疗” 的深度协作,掌握技术的医生将释放更大专业价值;
患者受益:人机协作让病理诊断更精准、高效,为生命健康筑牢双重防线。科技的温度,藏在 “以人为本” 的坚守里。
病理医生不会被 AI 取代,但会因 AI 变得更强 —— 这,就是医疗领域最理想的 “人机关系”。
嘉宾介绍
步 宏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教授
邢晓明 青岛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
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滕梁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
编辑:葳蕤
审核:杏、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