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拥有一技之长是我最大的底气”(引题)
从中考落榜生到工匠之师(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通讯员 鲍雅辉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入抚矿集团职培中心集训室内,车床旁的参赛选手正精心打磨着每一个部件。眼前这一幕,让抚矿集团职培中心车工实习指导教师崔甲君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
“比赛,是在跟别人较量,也是在跟自己较量,去找到那种‘拼’的感觉,比赛时状态就会不一样。”休息时,崔甲君与参赛选手交流着“过来人”的经验。正是一次次技能大赛的历练,让崔甲君脱颖而出,实现从中考落榜生到工匠之师的转变。
如今,每每与学生聊起自己的成长故事,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甲君都不忘加上一句:“拥有一技之长是我最大的底气。”
落榜生技能逆袭
2004年,崔甲君中考落榜。在社会上闯荡一番后,他认识到,拥有一技之长同样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于是,他选择进入抚矿集团职培中心开启技能之旅。入学后,他对专业课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快就找到了努力方向。
2010年9月,崔甲君在辽宁省技工院校车工比赛中获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同年11月,他代表辽宁省参加第三届全国车工总决赛,取得了职培中心建校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2011年7月,因为在技能赛场的出色表现,崔甲君被抚矿集团职培中心聘为车工实训指导教师。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车工操作技巧,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操作技术,学习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和刀具刃磨,大到教学理念,小到教案规范、课堂板书设计,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方法。
“和学生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有一次,为了防止主轴套孔与齿轮孔的交错孔相互位置出现误差,崔甲君带领学生先在箱体上进行立体画线,再用四爪单动卡盘逐个找正加工,最终一次性成功。那一刻,掌声、欢呼声在整间实训教室里萦绕。
给技能考级出题
2016年,抚矿集团职培中心一间亮灯的办公室里,崔甲君伏案盯着一张车工图纸,手中的铅笔在公差标注处反复修改。这是他为《车工技师题库》设计的第17套实操试题——一个误差要求控制在0.02毫米以内的异形螺纹轴组合件。
他忽然起身,拿起工装就直奔车间,在车床前将图纸变成了实物。“只有自己验证过,才敢让考生挑战。”他说。
那一年,崔甲君承担起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车工专业题库建设工作重任,他编写了《车工技师题库》中的30套实操试题,每一道试题都来自他的亲身实践,这些题目也在辽宁省技能鉴定中成为“好题目”。
6000余道理论试题、300余套实操试题、1500张图纸……近年来,这些凝结着匠心的试题已化作知识坐标,指引着车工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技术进阶之路,并在省级技能大赛、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和2021年、2022年抚矿集团公司工会“工匠带徒”中使用。
2020年1月,崔甲君参与了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机械制造工艺》中约14万字的内容编写。在与老师傅的交流中获得启发,他在工艺规程制定章节加入了智能制造相关模块,教材一经出版就被抚矿集团技能鉴定站在现代学徒制培训中采用。
为技能赛场育苗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是崔甲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学中,他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把先进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为了增加学生就业竞争的砝码,他一方面让课程内容与企业需要“无缝衔接”,另一方面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提升技能含金量。
每次赛前集训时,无论是材料准备、刀具处理,还是加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他都会仔细为学生答疑解惑。例如,双线T型螺纹的加工,很难保证分线精度,他通过多次试验,发现采用百分表量块分线法,不仅可以提升加工精度,还能提高加工速度。
从教12年,指导学生700余人,他的学生几乎包揽了近年来省、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相关赛项的前三名。
在抚矿集团的“师带徒、传帮带”活动中,崔甲君相继带了10名徒弟。其中,贡振华在抚顺市车工技能大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