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问题,我马上帮你修好!”在游洪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内,传出游洪建中气十足的声音。
4月15日,四川省总工会“产业跃升中的工人力量”主题采访活动来到绵阳,探寻游洪建——这位“四川工匠”、“天府工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故事。
游洪建(左)在教授徒弟操作技巧 向宇摄
文章开头的话,是游洪建对到访记者说的。在工作室内,游标卡尺、锯条、锉刀等工具一应俱全,这里是培养钳工的摇篮。
“游大师,您这工具这么齐全,能不能顺便帮我修一下我的杯子?”记者拿出被不小心摔了数次的钛合金保温杯,圆形的杯底已经多处向内凹陷。
见状,游洪建从金属堆中抽出一根柱状体,固定在工具台上,将杯底对准边缘,小锤轻叩间,凹陷处悄然舒展如新。全程不过三分钟,围观者还未回神,一只“大师修复版”保温杯已递回记者手中。这位被业界称为“机床魔法师”的首席技师,用最朴实的工具诠释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工匠功力。
2006年,四川省第二届“航天杯”职业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33岁的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钳工游洪建捧起钳工组冠军奖杯。这个转折点让他崭露头角。“那次比赛让我意识到,把简单工件做到极致就是核心竞争力。”回忆往昔,游洪建目光灼灼。
三十年间,这位从车间成长起来的技工,将零件加工精度提升至千分之一毫米(0.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在国防装备关键零组件生产中,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某型装备天线的装配瓶颈;主创《某产品外壳加工工艺研究》等8个QC成果连续获得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一等奖和中国质量协会一等奖,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达7000余万元;完成专业技术书籍编写6本,主持开发职业技能教学项目和专业建设工作取得突出贡献,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培训参赛选手15人,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竞赛优异成绩。
2011年,游洪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这个覆盖钳工、车工、电镀等多个加工领域的综合性劳模创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配置核心成员8人,其中,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7名高级技师、3名四川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
“现在最急的不是技术,是人才。”如今,兼任四川九洲技师学院执行院长的游洪建,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将自己三十年来理解的工匠精神、积累的精尖技艺倾囊相授。“我要做好榜样,扎实做好传帮带工作,为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游洪建坚定地表示。
从青工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游洪建用三十年光阴在方寸之间书写大国匠人的传奇。当记者问及何为工匠精神的真谛,他抚摸着修复如新的保温杯笑道:“你看,修复时若只盯着凹陷处,反而敲不平整。既要直面缺陷,更要看清完整轮廓。”在这位“天府工匠”眼中,每一个千分之一毫米的突破,都是通向中国智造新高度的阶梯。
(四川工人日报实习记者刘佳怡)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