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冈村宁次带着5万多日伪军,对冀中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清剿”。因为敌人力量太强,我们明显处于劣势,所以冀中大部分地区都被他们占领了。老百姓遭了殃,有五万多人被杀,八路军也受到了重创。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是八分区。

反“围剿”行动拉开序幕,八分区的头儿常德善和王远音带着33团和30团,在深县、武强、饶阳、安平这几个地方来回打游击。33团的领头谭斌带着3营在北张岗那一仗里,全都英勇牺牲了。没多久,分区的大本营和30团又在五公村被敌人团团围住。



常德善是120师的一位勇猛将领。1939年,当贺老总带着120师来到冀中时,吕正操多次恳请让常德善留下成为冀中的中坚力量,贺老总答应了。常德善历经无数次战斗,战斗技巧娴熟,应对突发状况也很有一套。八分区被敌军重重围住时,他仔细权衡了敌我双方的实力,然后对政委王远音讲:“咱们被敌人围得严严实实,今晚得豁出去了,尽全力突围,跑到外线去,到子牙河游击区去。”

王远音反对道:“子牙河那边是敌人的游击区,他们都掌控着呢。咱们要是转移到那儿,没有老百姓支持可不行。还不如就在这附近挺下去。”

常德善再三强调:“敌人兵力是我们的十倍,正一步步缩小包围圈,要是今晚不走,我们可能就全完了,那结果可太吓人了!”

王远音板起了脸,心里很不痛快地说:“碰到敌人就开溜,那纯粹是为了活命。这样一来,老百姓会背后嘀咕我们,政治影响可不好。我作为政治委员,是有最终拍板权的。我说,谁也不能走,一个都不许溜!”



常德善耐心地解释道:“咱们这是在打游击,游击嘛,就得机动灵活,撤退也是常有的事。不能一撤退,就说我们是在逃跑。”

王远音依旧沉默不语,这让常德善既焦急又生气,他痛心疾首地说:“老兄,你这么做,八分区可就要毁在你手上了!”

王远音仍旧不以为意,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

他们俩闹得不愉快,最后各自分开了。

天亮时分,敌人从各个方向包围过来,常德善和王远音带着队伍朝北撤退。他们在薛村和敌人激战了一整天,最后,八分区的队伍几乎全拼光了。常德善身上中了27枪,英勇地献出了生命。王远音腿部受伤,走不动了,就拿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身殉国。

八路军总部收到了冀中地区传来的战况消息,彭德怀瞧了一眼,脸色顿时沉了下来,猛地一拳捶在桌面上,大声招呼道:“左权,赶紧召集大家开会!”



接着,参谋长左权和政治部主任罗瑞卿走了过来。彭德怀把冀中军区抗击敌人“扫荡”的战斗详细情况递给了他们。左权和罗瑞卿看完后,好一会儿都没出声。彭德怀声音低沉地说:

常德善这人特别能干,党性坚定,打仗时总是冲在最前头,真是个了不起的战斗英雄。红军时期他就已经是师参谋长了,要是贺老总知道他牺牲了,肯定伤心得不得了。常德善总是往战斗最狠、情况最糟的地方钻。湘鄂西的一次战斗里,贺老总头部受伤昏迷,余秋里胳膊断了,血流个不停,走不了路,警卫员也牺牲了,是他先把贺老总背了三里地,藏在山洼里,然后又返回去把余秋里扛出来。一路上,常德善挨了三枪,但他硬是挺着,把贺老总、余秋里背到了树林里,又跑到村里找老中医来救人。贺老总、余秋里常说,他们俩的命是常德善给的。

左权难过地表示:“这次对抗扫荡的行动,冀南和冀中地区遭受了重创,人员大幅减少,许多红军的领头人都牺牲了。”



彭德怀直接接过话茬儿:“你们就没瞧出啥不对劲儿?我找你们来,是想琢磨琢磨政治委员拍板定案这事儿。”

他继续讲道:“咱们变成八路军那会儿,有阵子把政治委员制度给停了,结果就乱套了。后来恢复了政委制度,这挺好,可又让政委有了最后拍板的权力。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又来了。制度嘛,得为打仗服务,可这个拍板权制度对打仗一点帮助没有,反倒让军队和政治方面闹起了矛盾,指挥打仗都受影响。咱还非得守着这个制度不放吗?”

对呀,那个决定权制度早就该废掉了,左权说道。在皖南事变那会儿,项英没听大多数人的建议,偏偏选了往南走的路,结果新四军吃了大亏。那时候就有人主张废掉这个制度呢。

罗瑞卿讲道:“我们这个制度是借鉴苏军的。其实,咱们部队早就有了威信高的领导中心,里面有军事干部,也有政委,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我觉得应该在制度上明确,既要集体商量,也要领导各管一块,大家各尽其职,彼此尊重。”

彭德怀提议道:“我觉得咱们中央是不是该改改政治委员做最后决定的规矩,大家伙儿觉得咋样?”

左权和罗瑞卿都点了点头,说:“我们没意见。”

接着,彭德怀给党中央发了电报,提议拿掉政委的最终拍板权。

9月3号,中央军委下了命令:战场上怎么行动,最后都得听部队里管军事的长官来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