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志愿军入朝后的第四次战役打响。西线第38军、第50军不惜以重大代价将美军主力吸引在汉江当面,就是为了给中线邓华集团反击争取时间,创造机会。
然而,就在彭总催促邓华集团发起反击的时候,邓华和韩先楚却因为首战目标的选择发生了分歧。邓华主张先打横城,韩先楚希望先打砥平里。
面对两位爱将的建议,彭总也罕见犹豫起来,举棋不定。
对首战目标,邓华和韩先楚为什么有分歧?彭总为何会那么反复斟酌,再三犹豫呢?
因为这一战对第四次战役进程发展走向非常关键,也决定了战役目标能否达成?
先打横城还是砥平里?
横城和砥平里,这两个地方原本没有多少知名度,因其第四次战役之横城反击战和砥平里攻坚战,被大家熟知。
砥平里位于杨平和横城之间,西距杨平13公里,东距横城30公里。
2月9日,进至横城和砥平里的“联合国军”,在整个战线上成为孤军突出之势。这一机会是靠着西线第38军、第50军将士血战拼出来的。
第38军、第50军阻击西线美军主力,伤亡比较大,身在志司的彭总也着急了。他催促邓华在2月11日向中线敌人发起反击。
进至横城的是韩军第5、第8两个师及美军两个营。进至砥平里的是美军第2师一部。
以志愿军的实力,只能各个击破,不是先打横城后打砥平里,就是先打砥平里后打横城,两者只能选其一进攻。
先打谁呢?
彭总罕见举棋不定
邓华认为先打横城,韩军战斗力弱,可以大量歼灭敌人。如果先打砥平里,好处是可以直接撼动敌军西线的进攻。问题是守军是美军,战斗力强,如不能在两个昼夜解决,敌人三面增援,对我军不利。
韩先楚认为先打砥平里,如此可以拿下事关战役全局的枢纽。
在这种情况下,决心怎么下,关键是对风险、代价与利益的权衡中做出取舍。
2月7日14时,彭总致电邓、韩,提出了三种作战方案:一是先打韩第8、第5两个师,二是先打砥平里美军,三是两处同时打。
2月8日16时30分,彭总又致电邓华,让他抓住机会,发起攻击,先打砥平里。
彭总发出电报不久,他又收到了邓华在12时发给自己的电报,计划第39、42军主力打砥平里,第66、第42军一部打横城,第40军主力阻击敌人援军。
邓华没有在电报中明确先打何处?
邓华
彭总收到邓华电报后,根据邓的部署,在8日23时致电,改变了主意,提出先打横城。
彭总最后采取了邓华的意见,先打横城。也许彭总认为邓华指挥中线,在前线更了解情况吧!
1951年2月11日夜,东线四个军向横城发起总攻,取得大的胜利。
至13日凌晨,横城反击战结束。志愿军歼敌1.2万人,俘虏68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砥平里失利
横城反击战取胜后,下一个目标就是砥平里。按照前三次战役的经验,此时砥平里的美军应该已经放弃阵地,开始匆忙撤退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砥平里还会有一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恶战。
守卫砥平里的美军本来已经打算放弃抵抗了。然而李奇微却严令死守,否则军法处置。
李奇微的想法和韩先楚一致,砥平里才是阻止志愿军前进的关键之地。
如果志愿军拿下砥平里,美军第9军右翼会暴露出来。志愿军顺势打下去,整个“联合国军”的战线就会被撕裂。李奇微不得不大步后撤。
韩先楚
邓华和韩先楚有分歧,关键就在这一点上。韩先楚认为,西线付出巨大代价阻击敌人,目的就是让邓华集团打开缺口,迂回到敌人的侧翼,迫使李奇微后撤,稳定战局。
横城反击战消灭敌人,只是战术胜利,没有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只有拿下砥平里,才能占领枢纽,才是战略上的胜利。
当横城反击战还在进行时,砥平里的守军已经构筑起防御工事。李奇微也派出援军增援。
志愿军连续3个昼夜攻打砥平里,牺牲3000余人,都没有拿下来。
随着美军增援部队越来越近,心情沉重的彭总下达了撤退命令。负责西线阻击敌人的第38军也同时撤退到汉江以北,阻击已经失去了意义。
毛主席说过:
“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
参考资料:
1、《决战朝鲜》 —— 李峰,现代出版社
2、《1007天的战争》——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