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公众号分享的是一篇我科汤文喜主任医师为第一作者、李建军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病例报道:

该病例报道了一种针对口内反流肿物困难气道的新型气管插管方式-肿物锚定下的顺序诱导气管插管


目前,在食管占位性病变的外科治疗领域,大多主张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切除。

通常情况下,肿物位置较为固定,可以进行常规的麻醉及气道管理。

然而,当遇到极为罕见的自由反流食管肿物时,麻醉医生则面临在肿物影响下安全建立人工气道的严峻挑战

本病例创新性的采用缝线对肿物进行了“锚定”以随时掌控肿物的位置,且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此类高风险场景下平衡气道安全与手术需求,为类似病例提供了临床实践参考。

病例资料

颈部CT提示该患者食管上段有一14×2×2cm巨大食管肿物(图A),该肿物可随患者呕吐动作自由反流至口腔并吞咽回食管(图B)。

患者平时无明显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等症状。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上段肿物切除术。


【图A 患者食管上段肿物CT扫描】


【图B 肿物随患者呕吐动作至口腔】

术前挑战

01

患者明确拒绝清醒气管插管;

02

为在支撑喉镜下获得良好手术视野,外科医生要求最好将肿物保持在口腔内;

03

诱导后插管则气道受损风险极高(肿物移位后阻塞声门甚至破裂出血等)。

麻醉方案

术前准备:

嘱患者呕出肿物至口腔内,局部麻醉后用缝线固定肿物尖端(图C),嘱患者将肿物吞咽回食管,留置牵引线并保持其适度松弛状态。


【图C 缝线固定肿物尖端】

诱导与插管:

麻醉诱导后,面罩通气有效,喉镜显示声门I级视野(图D),可见缝线,但未见肿物;随后在可视喉镜下顺利完成气管插管。


【图D 喉镜下声门视野暴露良好,可见缝线,但未见肿物】

手术操作:

插管后通过牵引线将肿物拉回口腔,成功切除(图E)。


【图E 部分肿物拉出口腔】

病例总结

源于咽腔或食管上段的可移动性肿物会增加困难气道的风险。

若无法进行清醒气管插管,在诱导前用缝线对肿物进行锚定是保障其在气道内位置、避免造成阻塞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可为手术提供良好视野。

教育意义

本病例不仅展示了麻醉科与外科协作解决复杂气道的创造力,更揭示了多学科协作的深层价值:

例如,此病例若尝试通过消化内镜下切除肿物可避免气道管理挑战,实现从“被动应对风险”到“主动规避风险”的转变,未尝不是一种新的选择。

未来,唯有打破学科壁垒,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方案并不断优化,才能在复杂病例中最大化安全与疗效。

文献信息:Tang W, Wei P, Huang J, Li J. Securing and Mobilizing an Esophageal Mass before and after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Anesthesiology. 2021 Jul 1;135(1):152-153.

DOI: 10.1097/ALN.000000000000378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