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河市强制要求更换新招牌事件发生至今,已经快一个星期了,但三河市方面针对此事至今没有任何的对外公告,向社会解释说明为什么三河市要执行禁止使用红蓝黑,3216块的商户招牌无论新旧,全部都要撤换,整个城市的红都要变绿,甚至离谱到儿童医院的红十字变成了“ 绿十字”,医院门诊的“门诊”两个红色字体变成了识别度极低的“灰白色”,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家这几天最大的疑问就是三个字“为什么”,也想问问三河市官方究竟怎么啦?



为了弄清楚真相,人民日报旗下媒体人民网的记者,从4月8号到4月10号,深入三河市进行“明白暗访”,跟多位在此次更换招牌的商户沟通了解清楚,证实了当地以“口头通知”的形式,简单根据“红蓝黑”色的标准判定了商户此前一直在用的招牌“不符合要求”,必须进行整改,一个小小的门面招牌就要花掉商铺最少2000块钱,没有任何相关的补贴,把责任全部落在商户自己身上。经过三天的调查以后,4月13号,人民网,人民日报几乎同时发声,三河市“强换商铺招牌,当心砸坏了营商环境”,得到无数网友的认同,但很可惜,三河市包括上级廊坊市的有关方面至今保持“沉默”,这样的冷处理让大家都觉得不应该如此。



由于迟迟等不到答案,人民网本着为老百姓找出真相的责任感,二度发文评论“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需要给公众一个交代”,认为相关单位一直保持沉默,冷处理只有让公众激发更多的舆论和质疑,如果连直面问题的勇气的问题都没有,又如何服众,为大家以后做更好的服务呢?不得不说,人民网这次真的是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啊。



城市的规划需要科学的管理,口头下达指令而没有任何的正式文件,妄图把指导性的意见当作指引的法律条文,这样的做法就是明显的不妥。大家想问的是,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跟大家说明真的有那么难,即使有错,就不能拿出认错的勇气吗?



事情发生至今,已经有数十家不同的媒体报道跟进此事,就连人民日报也针对此事发表长文进行报道,就意味这个事情,绝对不是靠冷处理降热度的方法可以过关的,大家也都在盯着呢?就像人民网评论所说的,希望三河市有关方面能够尽快给大家一个满意的回复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