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席卷三河市的"绿色风暴",让这座毗邻北京的城市陷入舆论漩涡。市政部门以"美化市容"为名,强制沿街商铺更换统一样式绿色招牌的行政指令,不仅让满城商户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更将基层治理中根深蒂固的"权力美学"暴露无遗。
私企的招牌由红变绿:
学校的招牌同样绿了:
公园的招牌也不能幸免:
医院该绿也要绿:
更更离谱的是,下面这些竟然也都变绿的变绿,没了原本的颜色。
满城的绿色,让人产生一股错觉,一股身处魔幻与现实之间割裂而又荒诞的错觉。
视频中,这位三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称:他们想要打造的是学院风、国际化。
而红色代表火,让人亢奋,蓝色太俗了。所以要"去红”。
因此,在事件发酵后,网上甚至流传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段子:
三河的天不敢蓝,夜不敢黑,红绿灯不敢红。
到此时此刻,已经过去了近半个月,被网友长期追着骂,甚至骂出地域性的话题,三河市广告牌禁用红黑蓝三色事件,终于等来了权威通报。
这个通报,说了什么呢?
四层意思,一是问题属实,二是付领导免职,三是责成当地整改,四是追责问责并健全长效机制。
除了“免职”的那一句,其他的几乎都是空话套话罗圈话,可以说通报了个寂寞憋一个多星期,笔杆子们抓耳挠腮思来想去,就整出这么个玩意儿。清明节都过去十多天了,还搁这儿上坟烧报纸,打定主意糊弄鬼了。
就算是糊弄,也都不认真糊弄一下,公众最关心的那些问题,目前仍是问号。
“主要负责人”到底是谁?
付领导被免职了,可这事儿是他下的命令吗?或许是,或许不是。
当然,事情发生在他的治下,被免职并不冤枉。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始作俑者。免职是处理的一种,并不是处分。处分都还可以再爬起来,更何况免职,保留级别换个地方继续当官而已。
主要问题基本属实?
属实就属实,不属实就不属实,基本属实是几个意思?当初让别人整改广告牌时说得明明白白,等到问责时模棱两可?
处理结果为何仅仅只是免职?
免职不是撤职,在体系里,免职只是正常的人事调动行为,不算处罚。
也就是说,闹出了那么大的动静,伤害了那么多的商户,有关负责人到现在连个警告处分都没有。当然了,也许还在走流程,只是这个流程什么时候走完,出不出通告,就不得而知了。
不得不感叹,太极这门功夫的高深,看似雷霆击碎,实则暂避风头。
为什么要改色?出发点是什么?
有说是强迫症的,有说是搞封建迷信找“大师”看的,各种各样的传言满天飞。
以及为什么别的颜色不禁,偏偏禁用红黑蓝,这三个颜色到底犯了谁的“忌讳”通报却只字不提。所以有时候不要动不动就怪老百姓信谣传谣,老百姓也无从得知真相啊。
商户的损失由谁来承担?
改色当然是要花钱的,可这钱总要有个出处。而且下一步改回来,又是一大笔开支。如果是商户花钱,总不能就这么让经营者吃哑巴亏吧?要不要给报销了?如果是财政花钱,那以什么名义开支?毕竟财政的钱一分一厘也不能乱花呀。
这些店招门头,一个两个不起眼,如果多到一定的规模,那也是一块肥肉了。承接这些店招门头制作的,是谁?
这100多字的通报,既还原不了真相,更平息不了舆论,反而暴露出当地的任性与傲慢。既不愿意向公众解释,又不得不出来回应。既想解决问题,又不愿意直面问题本身。
老百姓问的是A问题,他们却给了个B答案。
这是不愿意澄清,还是说不清?
更荒唐的是,就在通报发出后不久,南方都市报采访当地相关工作人员,询问商户的损失谁来赔偿时,相关人员直接大言不惭:“谁让你改的,你去问谁!”
事情发展到今天,依然如此傲慢、冷漠,真的很难不让人感到汗颜。
糊涂的“庸人”,坏了一个地方的底色,砸了当地的招牌。
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