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 荒山成林
一一于 娟 精 神 的 生 态 长 存
作者:宋恩学
编者按:今年4月19日,是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离开第十四年的周年纪念日,也是曲阜復生能源林正式开启的第十四年;十四年来,感恩有您,有大家的共同的陪伴和参与。
有人说时间会冲淡一切,但十四年来,感恩越来越多人们加入能源林。很多人没见过于娟,却在培土浇水中读懂生命最朴素的敬畏,和对抗无常的方式是让希望生生不息,我想这是最好的纪念。
从哀思到行动:一棵树如何承载生命的重量
2011年4月19日于娟离世,但她的故事并未终结。她的母亲舒平,一位本可沉浸在悲痛中的老人,选择了一种最艰难的方式纪念女儿——走进曲阜九仙山的荒芜之地,种树。最初,这只是一个母亲的执念,一种不愿让女儿的生命痕迹被时间抹去的倔强。然而,当第一棵树苗在贫瘠的土壤里艰难成活时,舒平明白,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纪念可以是一束花、一座碑,但舒平选择让纪念“活”下去。她将女儿的微博更名为“于娟能源林”,把个人的哀伤转化为公共的使命。树,成了生命的隐喻——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时间里延展生命的维度。
时间不会冲淡一切 ,只会让扎根更深
有人说,时间能抚平一切伤痛。但十四年过去,舒平的坚持证明,时间也可以让某些东西愈发清晰。最初几年,树苗的死亡率极高,干旱、山洪、虫害接踵而至,仿佛自然也在考验这位母亲的决心。但舒平没有退缩,她带着志愿者一株株补种,一寸寸改良土壤。
十四年,足够让一个社会热点被遗忘,却也让九仙山从荒芜变成绿洲。如今,5万多棵树木郁郁葱葱,核桃树开始挂果,生态链逐渐恢复。时间没有冲淡记忆,反而让于娟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更深。
纪念不是终点,而是能量的中转站
真正的纪念,不应只是回望,而应让逝者的精神继续流动。舒平深谙这一点,她没有让能源林仅仅成为一个象征,而是赋予它实际的生命力。她引入“以劳代赈”模式,让村民通过种树获得收入,使纪念行为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活动。
能源林不仅固碳释氧,更成为当地扶贫项目的一部分。核桃油、林下养殖、生态旅游……于娟的名字,不再只是刻在墓碑上,而是融入土地的呼吸、村民的生活、志愿者的行动中。纪念,在这里成了一种流动的能量,从一个人传递到一群人,从一代人延续到下一代人。
生命的教育:一棵树如何影响更多人
舒平曾说:“种树,其实是种人。”能源林不仅改变了九仙山的生态,也改变了来到这里的人。大学生志愿者在植树时读于娟的遗作,领悟生命的坚韧;村民在参与种植的过程中,学会与自然共生;前来参观的访客,在绿意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于娟在生命最后时刻写下:“活着就是王道。”而舒平用十四年的坚持诠释了另一种“活着”——不是肉体的延续,而是精神的生生不息。每一棵树,都是她向世界发出的提问:我们该如何活着,才能让生命真正有意义?
十四年后的回响:纪念的最高形式是生长
十四年的时间,能源林已不再只是一个纪念项目,而成为一个生命教育的现场、一个生态修复的样本、一种精神传承的方式。舒平用行动证明,纪念的最高形式不是凝固的悲伤,而是持续的生长。
当我们谈论“纪念”时,常常陷入两种模式:一种是仪式化的悼念,随时间流逝而淡化;另一种是私人化的悲痛,在封闭中消耗自己。但舒平开辟了第三条路——让纪念成为创造,让哀思化作行动,让一个人的生命在千万棵树上延续。
如今,站在九仙山上,看风吹过层层绿浪,我们终于明白:时间不会冲淡真正的纪念,只会让扎根的东西生长得更加茂盛。
终章:生命以另一种方式
十四年过去,九仙山的每一片树叶都在诉说一个真理:真正的生命从不会真正失去,它只是变换了存在的形式。于娟归于尘土,却化作漫山遍野的生机;舒平的泪水渗入土壤,却滋养出绵延不绝的绿意。这片能源林,是母亲写给女儿最长的书信,是用年轮刻写的永生宣言。
在这里,死亡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纪念不是终结,而是永恒的开启。当春风拂过林海,我们听见生命在低语:只要世上还有人记得,只要大地还有树在生长,爱就永远不会消逝,精神就永远常青。
这或许就是对抗死亡最温柔的方式——不是抗拒遗忘,而是创造更多值得铭记的生命痕迹;不是与时间对抗,而是让时间成为见证者。十四年,荒山成碑;百年后,碑亦成林。
编辑:雅慧 编审: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