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贵州台江2025年苗族姊妹节苗歌对唱活动在台江县翁你河畔举行。来自台江县的万余名苗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齐聚翁你河畔,以传统对唱的方式,向游客展现苗族飞歌、情歌,欢庆姊妹节。
4月13日,当地群众参加苗歌对唱活动。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4月13日,当地群众参加苗歌对唱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4月13日,当地群众参加苗歌对唱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4月13日,当地群众参加苗歌对唱活动。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4月13日,当地群众参加苗歌对唱活动。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4月13日,当地群众参加苗歌对唱活动。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4月13日,当地群众参加苗歌对唱活动。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4月13日,当地群众参加苗歌对唱活动。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4月13日,当地群众参加苗歌对唱活动。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黔东南姊妹节:山水间的古老情诗
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清水江蜿蜒流淌,青山环抱的河谷地带,隐藏着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治愈之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里不仅是“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更孕育着一个被誉为“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的传统节日——姊妹节。当春风染绿雷公山的梯田,当百鸟唤醒沉睡的巴拉河,这片土地便开始酝酿一场跨越千年的浪漫仪式。
地理的馈赠:山水孕育的节庆基因
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海拔落差造就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立体地貌。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三大水系穿境而过,在施洞镇形成独特的“三水汇流”景观,这里自古便是苗疆腹地的商贸重镇。姊妹节的主场地施洞,苗语意为“石洞”,因巴拉河穿洞而过得名。江畔的郎西村(杨家坪)地势开阔,背靠青山,面朝碧水,成为天然的歌舞场。姑娘们在此跳起木鼓舞,银饰碰撞的清脆声与江水奔流声共鸣,形成声景交融的立体剧场。
当地特有的紫叶密蒙花与黄饭花,是制作五彩姊妹饭的关键染料。姑娘们需徒步山间采集这些植物,用清泉浸泡糯米,蒸出象征爱情与丰收的彩色饭团。这种自然馈赠的仪式感,让节日深深扎根于地理血脉之中。
时空的对话:姊妹节里的文明密码
姊妹节的起源可追溯至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在台江革一镇,流传着金丹与阿姣反抗“还娘头”婚俗的传说;施洞地区则有“八百姑娘邀八百后生”的集体婚恋佳话。这些故事在苗语古歌中代代传唱,成为解读节日的文化密码。
姊妹饭的染色暗藏生存智慧:绿色象征清水江般的家乡,红色代表兴旺的村寨,黄色寓意五谷丰登,紫色寄托富贵愿景。姑娘们赠饭时暗藏的信物标记,更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松叶暗示求绣线,竹勾象征要雨伞,香椿芽表达婚意,辣椒则代表拒绝。这种含蓄的交流方式,恰似苗族刺绣中的“密码绣”,在经纬间编织着情感密码。
生命的狂欢:山水舞台上的文化展演
姊妹节是苗家女子的成年礼。节前数月,母亲们便忙着绣制盛装:台江施洞的“破线绣”需用马尾毛掺丝线,雷山苗服的银衣重达十余斤。节日当天,姑娘们头戴银角,项挂银牌,腰系银链,行走时叮当作响,如流动的银河倾泻在山间。
活动在“讨姊妹饭”的仪式中达到高潮。施洞偏寨的踩鼓场,千人同跳木鼓舞,地面震颤如心跳。巴拉河畔的游方场上,木叶声与歌声此起彼伏,后生们用“阿妹生得白漂漂”的苗歌求爱,姑娘们以“月亮弯弯照九州”的飞歌回应。当夜色降临,河滩上燃起篝火,对歌声穿透星空,古老的婚恋遗风在山水间复活。
传统的新生:从乡土记忆到世界遗产
1998年台江县政府首次官方举办姊妹节后,这个原本藏在花蕊里的节日开始绽放新姿。如今,姊妹节已扩展为“百里长桌宴”“千支芦笙齐奏”的文旅盛典。施洞镇的老屯乡,家家户户挂起“拦门酒”,用糯米酒和酸汤鱼招待八方来客。节日期间,当地银匠现场打造“姊妹节特供”银饰,绣娘们展示“指尖上的史诗”——苗绣,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更值得关注的是节日的“在地化”坚守。施洞偏寨至今仍保留“偷亲”习俗:情投意合的男女会突然“私奔”,寨老们假装追赶实则祝福。这种对传统的活态传承,让姊妹节成为观察苗族社会结构的活化石。正如人类学家所言:“姊妹节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清水江里的生命诗篇。”
当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黔东南的姊妹节却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温度”。姑娘们银饰上的太阳纹与河水纹,既是祖先的迁徙记忆,也是对自然的永恒崇拜。在这个山水构筑的剧场里,每一次姊妹节的举行,都是苗家人与天地对话的仪式,是地理与人文共同谱写的古老情诗。
责任编辑:程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