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人文闵行丛书4卷》和《上海闵行非遗丛书》1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河东小区今貌

江川路街道横泾河东小区面积不很大,却具有极为特殊的历史文化底蕴。

当年,闵行老镇依横泾河而建,形成东西两部,由聚龙桥、启秀桥、会龙桥3座古桥相连,沿河段俗称“横泾滩”。河东区域自古属上海县长乡人二十一保,人称“河东街”,是闵行老镇最早开发的区域,可称“闵行源”

源头基石

明弘治《上海志》记载:洪武六年(1373)三月,官府将元代时设在闵行镇西面“吴会里”的邹城巡检司,迁到“横沥东二十一保”(今河东街),“巡检万僧迦奴赁民房署事”,并作机构功能改革,建立司署佐以行政权力,称“黄浦巡检司署”。清雍正年间,巡检司署旁建立“社仓”(地方备荒粮仓)。嘉庆《松江府志》记载“黄浦司驻闵行镇,额设弓兵三十五名。”

明代初期,“黄浦巡检司署”的设立,为闵行老镇得以持续发展的奠定基石。清代初期,闵行镇建制得以确立,镇区建筑物主要集中在“横泾滩”两岸。前后历经元、明、清代400多年沧桑岁月和人文积淀,才拥有了富有个性的闵行老镇。


聚龙桥及横泾滩旧貌

名胜古迹

明嘉靖十七年(1538),经全镇各界数年合力筹资,将横泾木桥改建为单孔拱形石桥,初建时有亭,取名宏济桥。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时改名为“聚龙桥”。清代早期,横经河上又建启秀桥、会龙桥,为“河东街”的发展和向西拓展,形成闵行老镇南北大街创造了条件。

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横泾东岸,由上海县知县褚菊书(字荣九)主持建造“春申道院”。这是黄浦江流域唯一以“春申”命名,供奉春申君黄歇的庙宇。乾隆十年(1745)重修。嘉庆九年(1804)在闵行名士李林松的推动下,再次修缮扩容,增设一座神阁,取名“春申阁”,人称东阁。

清乾隆年间,随着“河东街”形成规模,为了便于黄浦江两岸的人员往来,在横泾东滩设立义渡。因闵行外滩自古就设有摆渡口,将老渡口“黄浦渡”改称“横泾西渡”,以示与“河东街”新建的东渡区别。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观世音菩萨像自黄浦江漂来,时人见之而迎归,旋设观音阁供奉。嗣后有丈余长白蛇从观音阁游入横泾河而去,尼僧见之无不称奇,视为白龙现身,遂请巧匠木雕龙头一尊,供奉于观音阁(1937年易名“龙音寺”)。

同时,建东城隍庙,俗称“东庙”,位于今河东路44弄12号处。原有房南北各三间,北房为正殿,南房为戏台,俗称“东庙湾庙场”。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地民众组织焚香出会,集会祭神演戏,在黄浦江中划龙船比赛要到此集会。

咸丰四年(1854),上海道台在此设立海关税卡。


图载1913年《之江画报》第12卷第19期


1923年横泾东滩风光

近代壮举

光绪元年(1875),闵行镇董事李荣滋利用司署地基捐地建立“闵行积谷仓”,房屋有七开间三进。两年后,黄浦巡检司署用房西移重建。光绪二年(1876)四月,乡绅李祖锡、夏其钊等在春申阁前,捐募创建“魁星阁”,呈六角型。登阁可览黄浦江,为游览胜地。1917年,时任闵南轮船局董事长的李显常等集议改建为三幢楼房,供闵行乡教育会所用,并在江边建待渡亭。

1917年冬,由沈葆义“独捐万金”作发起人,本地绅商黄申锡、乔世德、夏建藩等捐出地产,松属各县每年合捐千元,在横泾港东创办“广慈苦儿院”。院内设礼堂、餐厅、宿舍、教室和图书室,附工场、农场。分班教育,编制设小学六级及裁缝、竹工、木工、织补工四科,学成后外出实习或升学。1932年11月,广慈苦儿院新校舍落成,已养有贫苦孤儿数千人,扩充院基40余亩,添加院舍百余间。

广慈苦儿院西侧,建有“闵行病院”,设药室,有病房10余间,为闵行镇最早的公共医疗机构。

1937年“八·一三”战事爆发后,侵华日军的飞机连续十多次在闵行镇上空侦察、轰炸。8月24日夜,日机丢下数枚炸弹,广慈苦儿院受损惨重,春申阁被毁而废。1958年起,春申道院旧址改建成为豆制品合作加工场。


广慈苦儿院门楼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初审:汤婧娴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