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马
她故事HerStory
非非马写在前面:
亲爱的大家,4月15日(周二)北京时间晚8点,我特别邀请了好朋友虎皮妈(陈琛)做一场直播聊天哈。
与虎皮妈认识好几年了,一直非常欣赏她的才华,也欣赏她的执行力。复旦新闻毕业后,她和老公一起去了硅谷,因为很快怀孕,她成了一名全职妈妈。30岁那年,她开始写公众号,也申上了法学院。她一边带娃一边读书一边更新公号,成了自媒体大V,也当上了美国律师,还出版了小说,并卖出了影视版权。然后突然就见到她就开始减少公号更新,原来是开始全职做编剧了。前阵子刚播出的《致1999年的自己》就是她改编了自己的小说担纲编剧的。今年虎皮妈刚好40岁,这篇文章就是她回述自己这十年的经历与感悟。
关于她的更多故事与人生经验,欢迎来直播间和我一起听故事,一起提问。我相信,这会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聊天,大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尽情提问。
作者:虎皮妈
一
我和自己的中年和解,大概起始于前年4月,《致1999年的自己》开机。
作为一个从小看TVB《壹号皇庭》长大的80后,小时候对自己20岁的想象,是毕业以后穿职业装高跟鞋去市中心甲级写字楼上班;30岁的想象,是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立办公室的精英女性;40岁的想象……好像没有。港片里40+女性形象,除了披披肩的富太太们,只剩下“今天这锅汤我熬了8个钟头”的预备役阿妈。而生活里看习惯的上海阿姨们,要么在小菜场讨价还价,要么聚在一起抱怨家庭生活,要么满世界举着丝巾拗各种S型拍照。年轻的小朋友心想:哎呀,这种生活有什么可过的呢。
但现实表明,真正的人生剧本和那个电视机前小女孩想象的一点关系都没有。20+复旦毕业后,还没来得及买职业装高跟鞋,就跟我老公去了硅谷,生娃带娃,当起了全职妈妈。一个朋友说,我当时写《一个全职妈妈的三十而立》里,那句“在加州灿烂阳光下,一手抱娃,一手举着马桶刷”的画面过于生动,让她见到我就先观察我的手。
30岁的时候,终于申上了法学院。幻想中已经有独立办公室的女精英,现实中跟一群接近小自己10岁的美国小孩一起卷curve卷成绩卷面试卷实习。现在回想那三年的几个画面,一个是每天开70公里来回的280高速,虽然当时每天困得哈欠连天要靠掐自己大腿保持清醒,但现在想起来,那条高速撒着金光,开在上面最高能飙到90迈,恍若自由飞翔;一个是一年级moot court的oral argument结束后,每人都拿到了一枚塑料圆胸针,上面写“I survived”;还有一个是在图书馆桌子上醒来,捋平垫着的教科书,唤醒休眠的笔记本电脑继续写outline,空气里是书架旧木头和大部头旧书的味道,耳边传来旧金山街头的消防车声音。
开始上法学院前几个月,我也开始了公众号写作。当时身边做母婴类、教育类赛道的朋友比较多,所以给自己起了个笔名也叫“虎皮妈”。非常神奇的是,我们这拨人里最后写出来的还不少。前两天去糕妈公司录播客。现在全网五千万粉丝的大V说她翻了翻十年前我俩的聊天记录,有半年每天都要互相发几十条微信,聊怎么搞公号,然后恨铁不成钢地说:“你还记得你跟我说的最多的三个字是什么吗?不高兴。我不高兴写鸡汤,我不高兴追热点,我不高兴去写别人写过的。”当然,糕妈后来又肯定了我:“但不得不说,我们两个能当那么久朋友,和你不高兴是有关的。”
二
30岁时候“不高兴”写这个“不高兴”写那个的我,当时被问“那到底高兴写什么”时是这么说的:我想写小说,以后当影视剧编剧。40岁的糕妈说:我当年嘴上鼓励你,但心里想,这也太不可能了吧。其实反过来,完全也是当年她有了5万粉丝后,对我规划以后自己商业版图时,我一模一样的内心戏。
然而神奇的也是,十年以后,我们都基本完成了单方面“幻想”。不得不说那十年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年代。
31岁,开始重新在公号上写短篇小说,33岁,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人间故事》。同一年开始在公号上连载《致1999年的自己》(原名《致15岁》),连载1年即将完结时,遇到了喜欢小说的导演。34岁,开始改编《致1999年的自己》,转行学习当编剧,同时开始连载《硅谷是个什么谷》。35岁,《硅谷》连载完结、出版、卖出影视版权。36岁,全家海归回到了上海,作为定稿编剧参与了影视剧《理智派生活》。37岁,第一部署名的电视剧《理智派生活》播出。38岁,《致1999年的自己》终于开机了,这也是我第一个原创剧本的电视剧。39岁,第二部原创剧本的《时差一万公里》开机。40岁,《致1999年的自己》播出,同名小说出版。
现在按照记年的方式,过去这十年排得满满当当,每年似乎都有一些可以拿出来说的节点。但过的时候,是混在一起稀里糊涂过的。每一个项目似乎都遥遥无期、来回辗转、一遍又一遍推翻重来。期望——失望——又重新期望——再重新失望——最后还是期望。人生就在这样一轮一轮给自己画饼的过程中,等到了一些结果,也来到了中年关口40岁。
40岁的我,已经没有一个幻想成为的样子作为参照了。同龄的朋友们在一起,都会吐槽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家庭里的各种琐事……但我这两年已经比较坦然,并且有些小向往成为“在小菜场讨价还价,聚在一起抱怨家庭生活,满世界举着丝巾拗各种S型拍照”的阿姨了。起因还是文章开头说的,回到2023年《致1999年的自己》的片场。
开始写小说的时候,30出头,我代入更多的是年轻那一辈的视角,毕竟是在写我们年轻时候的故事,算是回望。但是等戏开拍的时候,我忽然惊觉自己已经到了剧里父母们的年龄了。但好像也没什么不好。我看陈秀娥生龙活虎地讨价还价、拗造型拍照,看其他妈妈们活色生香地鸡毛蒜皮,觉得这样也挺好。
人生无法规划。尤其是现在这个变动的时代。比起20岁的大女主,30岁的女精英,接纳自己40岁的阿姨形象,给了我松弛感和自由度。10年后的我,可能不再开得动那么远的车、有精力继续和年轻人卷curve,有一种要把世界赢回来的玉石俱焚;也不再执着什么事情“我高兴”什么事情“我不高兴”,“我想成为什么样”我绝对不要变成什么样“。
我希望自己事业再有多一点的可能性,但是也接受很多时候要暂时苟一苟;我依旧会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全力以赴,但也接受很多时候结果跟自己设想得完全不一样。但同时,我发现自己多了一些理直气壮的坦然。别人说什么,我都不再第一反应要defensive,会更积极地去想对方为什么会这么想,ta的正面诉求是什么;自己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也不会翻来覆去想,哎呀,我是不是当时做错了说错了,别人会怎么想我,是不是对我的评价会很负面。
三
40岁以后,希望自己更加舒展,更有勇气和韧性地面对不同的境遇和挑战。当一个人可以花枝招展地举着大红大绿的丝巾,在众目睽睽下摆造型,然后还说“哎呀,刚才那张没拍好,重新再来一张”时,她在生活中可能有很多无敌的地方。接下来的10年,希望我能坦然地学会一点这种无敌。
当然,30岁到40岁,我也尝试了很多身份,学习了很多完全不搭界的东西,抓住了很多机会。其中有很多心得和教训可以分享。
下周二(4/15)北京时间晚上8点、伦敦时间下午一点,我和我的好朋友非非马会在视频号上有一次连线直播。除了推销我的新书《致1999年的自己》外,也会分享很多女性成长、职业转换心得之类的话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下边海报上的二维码预约起来。
最近发的视频号内容:
我的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