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哈尔滨日报

4月12日,哈尔滨市气象台升级大风蓝色预警信号为黄色预警信号:12日夜间至13日哈尔滨主城区及各区、县(市)有大风,阵风7到9级,局地可达10级。

这场大风因何而起?

影响几何?

为何主城区对“狂暴10级风”感知不明显?

记者带着三大焦点问题

专访哈尔滨市气象台专家

冷涡+蒙古气旋=大风制造机

据专家解析,此次天气现象是高空冷涡与蒙古气旋联袂“作案”的结果。冷涡——大气中中心气压低于周围气压的天气系统,在内外气压差的作用下,空气加速流动,所以会在其周边造成大风天气。本次由于冷涡发展特别强烈、控制范围广且移动缓慢,因此给我国除西北外的大部分区域都造成了剧烈大风天气。此次,哈尔滨也未能“幸免”。

数据说话:风到底有多狂?

市气象台于11日9时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信号,12日14时升级到大风黄色预警信号,预报阵风7到9级,局地可达10级。

针对本次大风过程的天气预报无论在时间上还是量级上都是准确的——气象监测显示,从4月11日起哈市风力逐渐加大,风力最大的时段为12日至13日,截至13日13时,哈尔滨全市都出现了7到9级大风,其中尚志和延寿部分乡镇阵风达到了10级。哈尔滨主城区相对“温和”一些,阵风普遍在6到8级,预计13日夜间将逐渐减弱结束。

都市“防风结界”之谜

根据我国的风力等级划分标准,10级风的风力就可以拔起树木、吹倒房屋。明明预报中哈尔滨局地有10级阵风,为何主城区居民却感觉有点“风平浪静”?

对此,专家给出关键解释——风速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主要受地表状况影响较大,尤其主城区高层建筑物众多、地面摩擦力大,对风速有减弱作用,所以主城区相对于郊区风速要略小一些。

另外地形也会影响风速,比如楼群之间、山谷中,会产生“狭管效应”,风速更大,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风口”,这种地带应当要远离。在间距极小的城市高层建筑之间,由于“狭管效应”产生的强风,能够使行驶的汽车打晃,还容易引起高空坠物,如果外出,要远离两栋高楼之间等可能引起“狭管效应”的区域。

防风指南:这些危险区要避开

专家特别提醒,大风天气下市民应尽量减少外出,如一定要外出应警惕“狭管效应”形成的局部强风带,远离广告牌、围挡、临时搭建物等易坠物区域;高层建筑周边慎停车辆;农业大棚设施需提前加固;高空缆车等应暂停运营;高速行车注意控制车速。

另外,大风还造成火险等级升高,防火也不容忽视。

张少锋 刘宇飞 记者:陈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