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不息的松花江,是哈尔滨的母亲河,以宽广的胸怀孕育着这座城市的生命与文化。当冰封半年的松花江开江之时,哈尔滨的春天才真正到来。在2025哈尔滨市开江民俗文化周举行期间,哈尔滨日报通过梳理这些与开江节紧密相连的音乐作品,让中外宾朋“踏歌而来”感受开江节浓郁的民俗文化。


啊朗赫赫呢哪

赫哲渔歌里的民俗回响

赫哲族渔民自古便有着开江祭祀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赫哲人能歌善舞,民歌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民歌大多来源于不同的生活场景,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即兴创作并代代相传的。

其中,那首脍炙人口的《乌苏里船歌》便与赫哲族的“嫁令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其曲调来源与传统的“船歌”并无直接关联,但歌曲开头和结尾吆喝式的唱腔“啊朗赫赫呢哪”却与《乌苏里麻木》中的衬词“赫呢哪”相对应。

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哈尔滨分会场上,一首《赫哲渔歌》惊艳了全世界。这是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师生依据赫哲族原生文化创作的跨界声乐作品。空灵悠扬的女声独唱将古老的曲调与现代音乐精妙融合,少数民族服饰和非遗传承项目的展示随着音乐有序展开。观众仿佛置身于乌苏里江上,走进赫哲人的船舱,被那细密的渔网所编织的想象所包围,真切地感受到赫哲人的渔猎生活场景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达斡尔“渔歌”

母亲河畔奏响的眷恋之歌

“善骑射,能歌舞”的达斡尔族,其歌舞音乐源于生产生活,反映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由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通过口传心授传承民族歌舞。漫长的嫩江捕鱼岁月充满艰辛,放声高歌成为了达斡尔渔民心灵的慰藉。开江后,嫩江之上回荡着激昂的嫩水渔歌,这歌声满含着达斡尔人对嫩江——“母亲河”的崇敬与热爱。

“嫩水清清向东流,清清江面荡渔舟,摇船撒开金丝网呦,鱼儿满歌乐悠悠。咱们的生活比蜜甜,嫩水渔歌哟不离口......”上世纪70年代末问世的《嫩水渔歌》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齐齐哈尔市艺术馆副馆长马维新深入达斡尔群众生活体验后创作了这首歌曲。它描绘了嫩江两岸的秀丽景色和达斡尔人乐观质朴的生活。

《嫩水渔歌》这首歌曲久唱不衰,成为达斡尔族的代表性歌曲。在重大节日或群众娱乐活动中,它常常响起。如今,年轻的达斡尔人在演唱时会先用达斡尔语唱一遍,再用汉语唱一遍,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俗韵味,又扩大了歌曲的传播范围。

轮指弹挑间

月琴“渔歌”中的欢乐心境

从“谷雨”到“小满”的一个多月春季鱼汛期,是网捕的黄金季节。在月琴组曲《北方生活民族素描》中,刘锡津创作的《渔歌》生动地刻画了以捕鱼人在渔舟晚归时的欢乐歌声和愉悦心情。

刘锡津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作的月琴组曲,通过《赛马》《驯鹿》《渔歌》《冬猎》四首乐曲,如同素描般勾勒出蒙古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等北方民族的生活劳动场景。

在《渔歌》中,月琴演奏者运用轮指、弹挑、推拉、吟揉等技巧,让旋律如江水般轻轻摇荡,时而又如欢快的鸟鸣而放声高歌。中间华彩乐段更是将月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发挥到极致,随着音乐渐渐进入高潮又缓缓淡去,仿佛那远去的点点渔帆,留给听众无尽的遐想空间。


《松花江》唱不尽的眷恋

提起歌唱哈尔滨的歌曲,李健的《松花江》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出生并成长于哈尔滨的李健,对松花江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歌中,他唱道:“这是我的家乡,美丽的地方。松花江水,我童年的海洋……”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哈尔滨”,但字里行间满溢着对家乡的热爱。

李健曾在小学时在松花江里捞鱼,在初中时还会去松花江划船,松花江承载了他太多的童年乐趣。歌曲《松花江》那幽婉清扬的旋律和深情款款的歌词,满含着浓郁的思乡之情。对于千万龙江人来说,这首歌唤起了他们与家乡之间的点滴往事。尤其是“远方的家是否无恙,江水日夜流淌”这句歌词,以深沉而朴素的情感表达了异乡游子对故乡的深深追寻,温暖而感人至深。

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视角出发,构建起了浓厚的开江文化氛围,流淌在哈尔滨的大地上,流淌在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心中。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于秋莹/文

张大巍 刘洋 石松鹤 李鹏举/摄

编辑:马云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