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东北边陲,冬季用漫长的寒冷为这片大地披上银装,冰雪更赋予哈尔滨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当春季的第一缕暖风吹过,冰层逐渐融化,江水奔涌,“开江”这一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宣告着东北大地的复苏,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自然崇拜、渔猎文化和农耕文明于一体。


溯源 · 文化脉络下的历史

开江,对于东北人民而言,远不止是冰层的消融和江水的流动,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古代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面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将开江视为神灵意志的体现,认为江中有主宰渔业丰歉的“水神”或“龙王”。这种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催生出了独特的祭祀习俗,成为东北开江文化的重要起源。

在赫哲族、满族等渔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开江更是具有特殊意义。赫哲族的萨满信仰里,江神“特木坎”掌控着鱼类资源。每至开江之时,赫哲人怀着虔诚之心,献上祭品,祈求“特木坎”的庇佑,希望在新的捕鱼季能够鱼虾满舱。这种祭祀传统源远流长,清代《宁古塔纪略》中就有“江开,渔者祭以豕酒,然后下网”的记载,为我们勾勒出当时渔猎者们在开江时的庄重仪式,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东北渔猎文化的风貌。

开江的时间,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民间谚语“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描绘的是中原地区温暖气候下的春回大地之景。而东北地区,由于冬季漫长寒冷,开江的时间往往要延迟至谷雨前后。这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开江节的节期也具有灵活性,通常在冰层完全消融、江水初流之际举行。以哈尔滨为例,开江时间多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这段时间里,松花江畔热闹非凡,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迎接这一盛大的自然节日。


古老祭祀 · 敬畏自然的传承

如今,开江节已经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它不仅是对传统渔猎文化的传承,更是展示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窗口。在开江节上,我们既能看到古老祭祀仪式的庄重再现,又能感受到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对话。

开江时的祭祀曾是人们表达敬畏与祈愿的重要方式。牲祭时,肥硕的猪羊被宰杀,其头与内脏恭敬地投入江中,那是献给水神最诚挚的祭品;酒祭中,清澈的酒水洒向江面,酒香在空气中弥漫,寄托着人们对平安丰收的期盼;焚香祷告的场景里,江边烟雾缭绕,渔民们虔诚地烧纸船、燃香烛,屈膝跪拜,希望神灵听到他们对渔猎顺遂的渴望。

赫哲族与满族等渔猎民族,更是将开江节的祭祀传统演绎得淋漓尽致。赫哲族萨满会举行“跳神”仪式,唱诵神词,祈求鱼群丰盈。满族则保留“祭江泡子”习俗,在江畔设祭坛,由族长主持。这些仪式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恩,也是对渔猎生活顺利的祈愿。


现代演绎 · 开江节的多元新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江节也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头鱼拍卖”习俗延续至今,开江后捕获的那第一条鱼,宛如祥瑞之物,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吉祥象征,竞拍价甚至可达数万元。这一习俗不仅延续了传统的渔猎文化,更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开江节上的美食,同样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开江鱼”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冬季休眠赋予了它鲜美的肉质,使其成为春季餐桌上的珍馐。民间流传的“开江鱼,下蛋鸡”的俗语,生动地形容了开江鱼的珍贵。鲟鳇鱼炖土豆、鲤鱼烧豆腐、鲫鱼汤等传统菜肴,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江河馈赠的美妙。

开江节从古老的祭祀传统一路走来,历经岁月的洗礼,逐渐发展成为如今集文化传承、经济交流、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民俗盛典。2020年1月5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哈尔滨市松北区申报的开江节位列其中。2024年,抚远市的开江节也被列入黑龙江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开江节的文化记忆,也为后人研究传统民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于秋莹

张大巍 刘洋 石松鹤 李鹏举/摄影

编辑:王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