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赤城县的一则公告,把“地方财政紧张”这四个字,撕开了一道真实而尖锐的口子。
公交公司贴出告示,大意是从2025年4月起,老年人不再享受免费乘车待遇。
原因也很直接——县财政断供了老年补贴,公司员工工资发不出、车辆维修没钱,实在是扛不住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人们懵了,网友也炸锅了。
这不是哪个私企的自保决定,而是一家国资委全资控股的公交公司说“我真没钱了”。
如果连公交都“挺不下去”,那我们是不是离全国公共服务系统的集体“断炊”也不远了?
地方财政有多拮据,看看公交就知道了
众所周知,地方财政多年来高度依赖“卖地”收入。可是,去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暴跌了23%,很多县城早已入不敷出。
像赤城这样的地方,公交补贴都成了“奢侈品”。说到底,这不是公交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财政体系进入“紧日子”的写照。
公交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每年几百万的老年卡补贴,公司自己出,补贴又断供,那就意味着亏本运营。不是不尊老,而是真没办法。
免费资源无限供应,人性本能就会“最大化利用”
其实也不难理解。有网友在天津描述了这样的场景:清晨六点,公交站排满了银发老人,羽绒服扣得严严实实,拎着布兜,一天行程排得满满的——领鸡蛋、听讲座、赶早市,一分钱不花,反而觉得“赚大发了”。
不是他们贪,而是制度没给出引导。资源没设置门槛,就会被无差别使用。
于是,公交车上挤满了免费乘客,愿意付费的年轻人干脆放弃了公交,改骑电动车甚至买车。
这样的供需错配,早就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制度设计的硬伤。
杭州的“错峰免费”方案,其实就很值得学
杭州地铁试过一个妙招:早高峰老人半价,平峰全免费。
这一调整带来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老年乘客高峰期下降42%,年轻人出行满意度大幅上升,公交系统整体效率也提升了。
这就是“精细化管理”的力量。
不是一刀砍掉福利,而是用价格杠杆让不同群体各得其所。
公交免费困境背后,是养老金式的资源错配
一辆公交车几十个座位,八成被免费乘客占据,系统却指望靠两三个付费年轻人来养活全车运营。
这和我们常说的养老金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养老金池子越来越空,7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越来越吃力;体制内退休金年年涨,体制外退休职工却只能拿微薄退休金。
这到底是敬老爱老,还是资源向特定阶层倾斜的结果?
公交免费、养老金、房补……财政越紧张,资源分配越稀缺,就越容易引发焦虑和矛盾。
合理的制度,是社会体面的保障
公交车不是万能的,但它是一个城市最基本的民生象征。
把全部矛头指向老人不公平,但只削平头百姓的福利,更不是良策。
建设科学的福利结构,精细化调整、错峰使用、合理分配,才是走出财政困局的真正出路。
别让今天的年轻人为昨天的老人买单,还要担心自己老了没人管。
真正的社会温度,不是靠免费撑起来的,而是靠公平和透明的制度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