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老金每月240元,仅为城镇职工的1/14!”这一扎心数据背后,是1.8亿农村老人的生存困境。当“量力而行”成为某些专家的托词时,更多学者正以数据和良知为农民呐喊。今天,我们梳理八大权威专家的核心观点,揭开这场关乎公平的养老金改革之争。
一、现状刺痛:城乡养老金差距14倍的背后
截至2025年,全国农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143元,叠加地方补贴后人均约240元,而城镇职工养老金平均达3200元,差距高达14倍。更严峻的是,农村老人医疗支出占比超收入50%,许多人每月养老金仅够买10斤猪肉。
这一鸿沟源于制度差异:
制度晚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09年建立,比城镇职工体系晚45年;
财政依赖:农民养老金90%靠财政转移支付,个人缴费贡献仅10%;
调整滞后:过去11年仅上调7次,年涨幅多为5-20元,而城镇职工已连续21年上调。
“这不仅是数字差距,更是对农民历史贡献的漠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守英。
二、八大专家联名倡议:农民养老金应涨至多少?
1.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目标:1年内涨至400元 → 3年内600元 → 5年内1000元;
依据:当前农民养老金仅覆盖基本生活需求的20%,需达到低保标准(约600元)才能保障生存尊严;
资金来源:划拨1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至养老基金,中央财政年增支4000亿元。
2. 郭树清(原银保监会主席)
目标:5-6年内追平城镇职工养老金最低线(约1000元);
依据:农民通过“剪刀差”为工业化贡献30万亿元,养老金补偿是历史正义;
- 路径:中央财政主导+地方配套,年涨幅需达200元。
3. 周小川(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核心主张:利用庞大国有资产提升民生保障,缩小城乡养老金10倍差距;
数据支撑:2023年国有资本权益102万亿元,划转1%即可支撑农民养老金翻倍。
4. 李实(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底线标准:短期内至少涨至400元,长期目标800-1000元;
现实考量:农村老人医疗支出占比高,需养老金覆盖基础药品费用。
5. 陆杰华(北京大学教授)
制度突破:建立农民退休制度,将务农年限视同工龄,发放等同城镇职工的“视同缴费”养老金;
公平诉求:“农民交公粮就是纳税,为何不能享受同等养老权?”。
6. 汪涛(瑞银首席经济学家)
经济账:农民养老金翻倍至500元,中央年支4000亿,可拉动GDP增长1.2万亿元;
消费逻辑: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达0.8,1万亿投入可激活8000亿消费。
7.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历史正义:农民为粮食安全、城市化输血,养老金补偿是“迟到的公平”;
文化批判:“土地养老论”是伪命题,80岁老人不该被迫种地求生。
8. 白岩松(媒体人,支持学者观点)
舆论动员:“若养老金差距持续扩大,乡村振兴将成为空话”;
行动呼吁:公众应监督地方政府落实涨幅,拒绝“中央涨20,地方零补贴”的敷衍。
三、钱从哪里来?三大筹资方案引爆争议
1. 国有资本划转:全民共享改革红利
- 刘世锦方案:从102万亿国有资本权益中划拨1%,注资农民养老基金;
案例:2023年央企划转1.68万亿国资充实社保,农民养老金可复制此路径。
2. 财政结构性调整:压减非必要支出
数据对比:2024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超6000亿,农民养老金总支出仅5000亿;
专家建议:压缩“形象工程”、三公经费,优先保障民生。
3. 土地增值反哺:让农民分享城市化果实
现状痛点:35年城市化占用农地42.91万公顷,农民获补偿不足土地价值的10%;
改革方向:将土地出让金20%定向用于农民养老金,年增资可达7400亿。
四、反对声音与专家驳斥
以郑秉文为代表的“量力而行派”主张:
核心观点:农民养老金90%依赖财政,需考虑可持续性,年涨20元已属“高增速”;
网友反击:“城镇职工养老金连涨21年时,为何不谈量力而行?”;
- 学者驳斥:刘守英指出,“财政压力是伪命题,2023年国企利润7万亿,只要1.4%即可让农民养老金翻倍”。
五、改革已启动:地方实践与民众期待
上海标杆:基础养老金1490元/月,年涨百元,证明财政有能力支撑;
区域创新:甘肃肃南县基础养老金涨40元,浙江推行“缴费年限奖励”(每多缴1年加发3元);
- 民众呼声:河南农民王大爷直言:“不求追上城里人,但求每月多买两袋面!”。
结语:农民的尊严,就是国家的底线
从“剪刀差”到“土地财政”,农民默默承担了现代化转型的成本。当专家们为涨幅争论时,1.8亿农村老人仍在为生存挣扎。刘世锦们的方案或许不完美,但至少指向了一个共识:农民的晚年尊严,等不起下一个45年!
正如网友所言:“若养老金公平都做不到,共同富裕从何谈起?”转发这篇文章,让改变发生——因为每一份关注,都在缩短240元到1000元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