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激烈打响,日军铁蹄如乌云压顶,中国军队如何应对?

在血战里,六位将军战死沙场,八百陕西新兵发生什么,为何跳入了滚滚黄河。

十万男儿血染中条山,这场抗战史上的惨痛一役,到底发生什么事?最后的战况如何?

将军如何百战死?八百陕西新兵来自哪,是谁手下的的兵,跳黄河后有多少人能生还?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紧邻陕西和河南,走向东北至西南方向,坐落在太行山与华山之间,守护着洛阳、潼关以及中原地带,因此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全面抗战爆发后,山西多个重要关隘的接连沦陷,中条山的战略意义愈发显著那后面该怎么守呢?

1941年,日本不顾警备地区治安状况的恶化,决定集中兵力进攻中条山,为此集结了超过十万兵力,在主战场上采取灵活快速战术战斗。

日军的野心昭然若揭,兵分九路形成一个半弧形,向中条山地区发起全面进攻,企图一举歼灭驻守在此的中国军队,为后续的扫荡和进攻豫陕奠定基础。


但中国军队并未被吓倒,在中条山南麓的平陆县等地驻防,组织奋勇抗击和突围,在激烈的战斗中,将领们身先士卒,亲赴前线指挥战斗。

当时中条山地区由卫立煌管辖,但他拒绝与共产党摩擦,受到蒋介石的冷落,因此在重庆述职后,被软禁在峨眉山,以至于未能归来指挥。

正在危急之时,何应钦作为参谋总长来到了中条山巡视,制定了作战策略,可是能行吗?

5月7日傍晚,日军自以为胜局已定,突然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采用钳形攻势并结合中央突破的战术,向中条山地区发动了袭击。

战火终于爆发,这该如何应对,到底谁能够赢?


日军三条战线各有约三万人,东线沿道清路西段向济源、孟县进攻,西线从闻喜、夏县东南方向向张店镇进攻,北线从横岭关方向向横垣大道西侧攻击。

此外在东北线,约一万人从阳城向董封镇一线攻击显然是要一举成功,但真能成吗?

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面临严峻的形势,日军在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明显,导致我军的防线多处被攻破,部队经历着艰难战斗。

可是谁能想到如此惨烈?

为了保卫黄河和中条山,中国军队付出巨大牺牲,共有六位将军英勇捐躯,包括一位上将、两位中将和三位少将。

在中条山战役中,第三军军长唐淮源作为陆军上将殉职,成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牺牲的最高军衔将领之一。


1886年,唐佛川生于云南江川,他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开始长达三十年的军旅生涯,参与无数战役并屡次立下显赫战功。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晋升为第三军军长,指挥多次战役成功击退日军的进攻。

5月11日,日军占领了山口和黄河的各个渡口,唐淮源率领第三军驻扎在中条山主脉,首当其冲遭受了日军的猛烈攻击。

日军主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对第三军形成包围之势,导致唐淮源部遭受重大伤亡,弹药耗尽且援军未至,各路突围的部队均未能成功。

唐淮源夺取悬山地区,但面对敌军的集中攻势,终究陷入了绝境,而在危急时刻,他紧急召集了三位师长,语气坚定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中国军队只有战死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绝不能让第三军成为先例

唐淮源忍痛下令,将部队分散成团级单位,化整为零分头突围,而他带领部分部队殿后,但由于遭遇日军大部队,三次突围尝试都失败了。

在重重包围之中,唐淮源深知局势已无法挽回,决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誓死不成为俘虏,于是做了一个决定。

他遣散了身边的将士,独自一人站在县山之巅举枪自尽时年五十七岁。

除了唐淮源上将,还有另外五位将军誓死不退,在中条山战役中英勇牺牲,展现出了中国军人宁死不屈的骨气。

当时唐淮源在临终之际,在笔记本上留下了遗书,其间更有一句感人至深:


希望总司令能够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那么他纵然牺牲,也死而无憾

在严峻的局势中,中国军队并未放弃战斗,他们持续与日军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展现非凡的牺牲精神和勇气。

但是在此之前,早已有无数战士牺牲,更有八百陕西新兵,宁死不退而跳黄河,这咋回事?

八百壮汉牺牲在六六战役这是中条山战役之前,在当地规模宏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

在中条山战役两年前,日军早已在该地区发起多次攻击,但均被我军顽强抵挡。

1939年6月6日,不甘心失败的日军经过准备,集结总兵力超过三万人,全面出击发起了六六战役。


在这片狭长的地带,中国军队的两万多名士兵背水一战,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地形对他们极为不利。

一七七师师长陈硕儒面对绝境,带领不足三个团的兵力向西发起猛烈攻击,成功收复数座县城,迫使日军撤退至运城

然而中国军队在兵力上处于劣势,日军很快卷土重来,经过一整天的艰苦战斗,局势进一步恶化,一七七师被逼退至黄河边的陌南镇,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日军凭借人数和装备优势,最终成功占领陌南镇陈硕儒只能退到黄河边,必须迅速制定突围计划但这真能行吗?

他仔细研究黄河岸边的地形,发现日军在对岸的防守较为薄弱,决定利用这一弱点,指挥部队展开突围行动。


他让四十名机枪手排成一排,向敌阵发起猛烈扫射,随即其他战士迅速向黄河岸边移动,计划渡河突围。

凭借着勇猛冲击一七七师成功突围利用黄河岸边的地形优势,摆脱日军包围。

可是在这场突围里,奈何日军数量太多,终究还是有部队被日军追上,那又是谁?

这就是当时部队里的新兵团和工兵营,他们的经验尚浅,而且战斗力不强,结果分别被困在了黄河岸边的许八坡和马家崖。

他们来自哪里,是谁手下的兵,又要到哪里去?


其实他们都来自陕西,是刚毅倔强、不屈不挠的陕西汉子,最初都是杨虎城将军的十七路军。

当时杨虎城因参与兵谏而被迫出国考察,他所指挥的部队并不被国民党高层重用。

然而随着战事的紧张,日军攻占太原并逼近风陵渡,西北地区岌岌可危,所以蒋介石下了命令,让杨虎城的部下孙蔚如组建三十一军团。

这支军团装备简陋但依旧坚定渡过黄河,前往中条山地区坚决抵抗日军进攻。

如今被困的年轻战士,大多数是十七八岁的新兵,几个月前还在家乡的田野里劳作,现在却在战场上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


可是他们未曾惧怕,面对日军的攻击,一千多名新兵拼尽全力,在黄河滩上日落时分,与日军进行了一场战斗。

鲜血浸透了沙滩,几乎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一个血色的脚印还能够坚持下去吗?

当武器耗尽,他们就紧紧抱住敌人,用牙齿咬,用脚踢,与敌人纠缠着滚入黄河,他们用最原始的格斗方式,在肉搏战中退到了马家崖,已经无路可退。

在牺牲两百多名战友之后,剩下的八百多人被逼到黄河岸边一百八十多米高的悬崖上。

背后是汹涌澎湃的黄河,波涛如猛兽般撞击着岩石,既像倾盆大雨又似猛虎的咆哮,而他们已无路可退,站在悬崖之巅。


八百多名年轻的陕西新兵,尽管有的断腿,有的失去胳膊,有的双目失明,但他们明白自己是黄河的最后防线。

当战斗达到最危急的时刻,日军试图活捉这些年轻的战士,面目狰狞地包围过来。

但这些来自陕西勇士,没有一个屈服因为他们明白,背后就是黄河,背后就是家乡们宁可死,也不愿成为亡国奴。

所以他们转身,所以宁死不屈,八百壮士纷纷跃下悬崖,投身于汹涌的黄河之中。

最后一位跳河的是旗手,他的双手依然紧握着那面布满弹孔的军旗,在跳河之前,激昂地唱出了慷慨激昂的秦腔。


在汹涌的黄河水里,战士们的身影随波浮沉,最终幸运活下来的,却不足五个人。

经过半个月激战,日军遭到我军顽强阻挡,不得不提前撤退,六六战役因此结束。

在六六战役里,我军有近九千名将士牺牲,而日军伤亡约五千人,但我军最终成功击退日军对中条山的攻击,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取得了胜利。

后来在中条山战役里,无论是将军或是新兵,都展现出了无比的英勇与坚韧,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

在中条山战役的硝烟中,他们的身影成为永恒的丰碑,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央视网.《中条山三千勇士跳黄河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往事》. 2015-06-24

【2】阳光报.《“八百壮士跳黄河”中唯一在世者》.2015-07-28

【3】抗日战争纪念网.《1939年中条山保卫战:800陕西冷娃跳黄河.2015-06-04

【4】百度百科.《中条山战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