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开网约车的
中年汉子陈国平(化名)
怎么也没想到,
一场普通的“便秘”
竟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2022年2月开始,陈国平发现上厕所越来越费劲。他开始以为是开车久坐得了痔疮,结果买了三盒开塞露都不管用。后来,他去医院做了CT检查,结果让他如遭雷击——结肠癌晚期,肿瘤已有拳头大小。在之后的两年多里,他经历了三次肿瘤复发、两次开腹手术,甚至因耗尽积蓄不得不中断化疗。
转机出现在2024年盛夏。陈国平一家得知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内科在治疗肠癌方面经验丰富,立刻向郭增清主任团队求助。
接诊后,郭增清团队发现关键突破口:陈国平的肿瘤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特征,免疫治疗可能可以打开生门。考虑到陈国平一家的经济状况,郭增清主任及郑静娴副主任为他争取到一线免疫治疗的机会。然而,他的乙肝病毒载量始终未达标,无法满足治疗的基本要求。
“陈先生病情复杂,既有肠道不全梗阻、营养不良,又伴有腹腔感染,治疗可谓困难重重。”记者看到郑静娴的手机相册里,仍保存着当初密密麻麻的治疗方案草稿。
团队先尝试低剂量化疗控制肿瘤,在发现效果有限后,随即立刻梳理最新医保目录,为陈国平“量身定制”出二线免疫方案。然而肿瘤仍在进展,更凶险的肠梗阻再次袭来。关键时刻,一个临床研究项目带来突围的希望。
今年2月,经团队反复沟通,为陈国平争取到免费新药试验机会。治疗两周期后,肿瘤标志物从最高点的1200直降到300,但肿瘤快速退缩的同时,肠道扩张却没有如预期那样改善,可能是两次手术后复杂的解剖结构异常所致。
经过多学科讨论后,医生果断选择支架置入,成功化解危机。此外,得益于临床研究绿色通道,累计为陈国平节省治疗费用超过数十万元。
如今的陈国平每天能晨跑半小时,生活状态大为改善,最近的复查结果也显示肿瘤仍在缓慢缩小。这一切都离不开医护团队的精心谋划与持续努力。
福建省抗癌协会数据显示,全省超60%肠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郭增清特别提醒,肠癌早期治愈率超90%,出现以下症状立即就医:大便带血或发黑;持续两周以上便秘/腹泻交替;不明原因消瘦(半年减重超10斤),因此40岁以上人群每年粪便隐血检测至关重要,有高危因素者(如有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等)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杨晨声
编辑:兜兜
审核:黄美辉、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