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能不能预防?专家说:平时生活方式与癌症有息息相关的关系
癌症虽然可怕,但确实是可以预防,且生活方式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及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约1/3的癌症可通过主动调整行为因素得以预防,其中生活方式占比高达80%以上。
以下是北京抗癌协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吴海霞为大家提出科学的建议:
一、癌症预防的科学依据
1. 可控风险因素占比高
美国队列研究表明,吸烟、超重、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及过量饮酒等五大不健康生活方式,可使肿瘤死亡风险增加40%。调整这些因素可显著降低患癌概率,例如:
* 吸烟:导致30%的癌症相关死亡,是首要可预防因素。
* 超重/肥胖: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13种癌症相关。
* 体育锻炼不足:活跃度低者癌症风险增加。
2. 环境与代谢失衡的叠加效应
癌症本质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衡”的结果,如空气/水污染、霉变食物(黄曲霉毒素)、高温油烟等外源性因素,与长期熬夜、压力积累等内源性因素共同作用,破坏基因稳定性。
二、生活方式对癌症的直接影响
1. 饮食:从“致癌”到“防癌”的转换
* 避免高危食物:远离烧烤、腌制食品(亚硝酸盐)、霉变坚果(黄曲霉毒素)。
* 均衡营养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抗氧化物质(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优质蛋白(鱼类、豆类)。
* 控制能量过剩:限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减少胰岛素抵抗引发的癌变风险。
2. 运动:激活免疫与代谢双重防线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乳腺癌、结肠癌风险达20-30%。
* 运动通过促进免疫细胞循环和代谢废物排出,抑制慢性炎症与细胞突变。
3. 心理:情绪调控的分子机制
长期抑郁或压力通过“脑-肠轴”扰乱肠道菌群,引发慢性炎症;乐观心态则可激活NK细胞活性,增强免疫监视功能。
三、专家推荐的预防策略
1. 一级预防(病因阻断)
* 饮食口诀:“植物为主,荤素搭配;低温烹饪,少油少盐”;避免滚烫食物(食管癌风险)。
* 体重管理:BMI控制在18.5-23.9,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 环境防护:装修后通风半年再入住,避免苯和甲醛暴露。
2. 二级预防(早筛早诊)
* 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如肺癌低剂量CT、乳腺癌钼靶、肝癌AFP检测。
* 关注“癌前病变”:如结肠息肉、宫颈上皮内瘤变等,及时干预可阻断发展。
3. 三级预防(心理与社会支持)
* 癌症患者需通过心理咨询、正念训练缓解“癌痛”与焦虑。
* 家属参与护理:帮助建立治疗信心,改善生活质量。
四、常见误区澄清
* “健康饮食需极端忌口”:并非完全禁止红肉或加工食品,而是控制频率(每周红肉<500g,加工肉<2次)。
* “运动必须高强度”:日常步行、家务等低强度活动同样具有保护作用。
总之,癌症预防的核心在于“平衡”:通过饮食、运动、心理调节构建内在稳态,减少外界致癌因素的叠加伤害。吴海霞专家强调,与其谈癌色变,不如从每一餐、每一步开始行动。即便存在家族史,健康生活方式仍可显著降低风险——预防的本质,是主动掌控生命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