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次活动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吸烟、肥胖、缺少运动、不合理膳食习惯、酗酒、压力、心理紧张等都是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癌症的发生是人全生命周期相关危险因素累积的过程。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肥胖是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严重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肥胖和癌症有什么关系,以及我们要怎么做吧!
一
肥胖与癌症风险的关联性
1. 主要致癌机制
激素失衡:脂肪组织分泌过量雌激素,可促进乳腺癌等激素敏感型癌症的发展,导致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风险升高。
慢性炎症:脂肪释放促炎因子(如IL-6、TNF-α)引发DNA损伤,促进细胞异常增殖。
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异常,它在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方面发挥作用,为肿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免疫抑制:肥胖会降低免疫细胞活性(如NK细胞、T细胞),削弱机体清除癌变细胞的能力。
2.与肥胖相关的癌症类型 。乳腺癌、胆囊癌、胃癌、肝癌、肾癌、食道癌、肠癌、甲状腺癌、胰腺癌、子宫癌、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等都与肥胖密切相关。
二
国家政策与防控行动
“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自2024年起推动全民体重管理,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工具,重点干预学生、肥胖人群的饮食与运动习惯;2025年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三
体重监测指标(BMI与腰围双指标)
我国标准:BMI在24-28之间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为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提示存在腹型肥胖。
四
科学减重与癌症风险防控
1.减重目标与效果
短期:减重5%-10%即可降低炎症因子和胰岛素水平。
长期:维持减重可使肥胖相关癌症风险下降。
2.具体措施
膳食调控:增加全谷物、膳食纤维(每日25-30g)和深色果蔬,减少红肉和精制碳水摄入,避免油炸、烧烤等高热量烹饪方式。
运动干预:每周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提升代谢。定期锻炼有助于阻止身体发胖,降低患与肥胖相关癌症类型的风险。
认知与行为管理:设定阶梯式减重目标(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2-4公斤,建立非食物奖励机制,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标准体重范围。
高危人群筛查:对超重/肥胖者要定期监测身体代谢指标(如血糖、血脂等),定期体检,重视癌症早期筛查(如结直肠镜、乳腺超声等),早诊早治。我省开展了由卫生行政部分牵头、疾控中心、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参与的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可免费筛查的癌种包括:上消化道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肺癌。居民可向当地疾控中心咨询了解筛查条件和流程。
医疗干预:严重肥胖者可通过药物或代谢手术(如胃旁路术)控制体重,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E
N
D
供稿:慢病科
声明
declaration
凡本公众号未注明来源的图片,均来自网络,注明来源的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若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利,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