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1514年丢勒所作的铜版推刀版画《圣保罗像》悬挂在展厅中,观众伫立凝视,赞叹近乎幻觉的精细度。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场景、丢勒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仿佛穿越500多年的时光呈现在眼前。

4月8日,首届嘉德国际版画大会(GIPC 2025)于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开幕,这也是国内首次举办国际性版画艺术盛会。来自中国、意大利、加拿大、英国、智利、俄罗斯、爱尔兰、斯洛文尼亚、日本等9个国家的32家版画机构与画廊聚集一堂,既有丢勒、伦勃朗、老勃鲁盖尔、珂勒惠支的经典版画作品,也有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的代表作。版画大会期间同步举办“继续实验——第八届中国青年版画展”,呈现国内新一代版画家的创作面貌。


从东方到西方,从古老的凹版版画、平版版画、丝网版画,到当代艺术语境下对版画材料和印刷技法进行突破的综合版画,直至数字时代的数字版画、艺术微喷乃至“NFT版画”等新形式运用,嘉德国际版画大会试图梳理出一条世界版画变迁之路。

“尽管国内已经举办过数不胜数的版画展,但公众对版画作品的艺术价值认知度依然不高,版画作品的市场价值也没有被充分挖掘。”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交易和市集结合的模式,打造一个国际影响力的版画盛会,“我们希望版画能成为艺术品市场新的增长点,能真正成为大众‘买得起’的艺术品”。

全球版画的历史流变

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画是1900年于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公元868年的雕版印刷扉页画。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印刷技术的革命都会催生新的版画品种。“始于隋、盛于唐、精于明”的说法背后,就是技术革命的迭代。

中国近现代的版画创作,始于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在艺术领域的实践和延伸。1929年,鲁迅开始介绍西方木刻版画到中国,并在上海创办木刻讲习班,引入欧洲创作木刻的理念,在他的影响下,全国自发组建起一些版画组织,由此涌现出江丰、张望、黄新波等一批重要版画家。

在版画大会,观众能看到珂勒惠支创作于1910年的《抱着孩子的母亲》。这位西方左翼艺术家是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最推崇的,曾在1936年自费出版《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版画大会梳理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版画艺术的流变,从中看到艺术家从民族召唤到个性释放的历程。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包括李桦的《起来》、古元的《烧旧地契》、力群的《饮》、黄新波的《卖血后》,每一幅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那个年代的版画家以刀为笔、以板为纸,为民族抗战注入精神力量。

“在西方,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早出现在艺术家工作室和文人书房,以手稿形式在艺术家之间传承。”独立版画研究者刘露这次代表意所艺术文化协会,从意大利带来了一系列版画作品。从丢勒和卢卡斯·范·莱顿创作于16世纪的版画,到米罗创作于1975年的《致敬Joan Prats》,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西方版画,在展厅里打造了一个穿越时空的“书房”。

“我们挑选的作品都极具当代性,每一件作品在当时都是先锋艺术。”刘露说,版画诞生之初是为了图像传播,艺术领域的版画诞生则是艺术家创造与想法的延伸,“在14世纪甚至更久以前,版画是贵族的收藏,是欧洲书房文化的一部分。后来,随着版画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又成为大众传播、大众传媒的一种方式”。

她认为,几百年来,版画的传承从未中断,艺术家的思考与实验精神,始终通过版画这种形式在不同国家流传。

关注年轻艺术家的探索

“在中国当下的艺术创作与市场格局中,有一大批艺术家均出身于版画领域,我们具备良好的土壤与现实基础来推动版画事业。”寇勤认为,从市场角度看,业内对版画价格普遍存在一个共识:版画的价格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价值低廉。

中国现当代版画艺术的蓬勃探索期,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下,传统版画艺术与新的艺术思潮结合,本土与国际的交流碰撞,不断推陈出新,迈入一个多元时期。1980年,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版画艺术》等出版物影响着一大批年轻艺术家和爱好者。

这个时期,以李桦、徐冰为代表的艺术家,开始注重个体情感的表达,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中国版画无论从形式、内容、技法还是观念,都有很大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啸非认为,虽然那个时期的版画有了多元发展,版种、技法和观念都在进行实验性创新,但尴尬的是,从社会文化的范畴看,版画的存在却越来越边缘化。相比版画,中国画和油画更符合受众审美,价值也更高昂,一些专业版画家索性转行或跨界。到了20世纪末,中国版画执着于技术堆砌,逐渐走向“没落”,一些版画作品更多局限于个人式探索,除了展览、发表等专业化的渠道,很少接触社会与公众。

最近20年,在全球化艺术语境下,年轻版画艺术家的创作引发关注。荷兰G:N美术馆、加拿大Ponovo画廊、诺瓦克版画限量印刷出版工作室创始人戈丹·诺瓦克很早就留意到中国版画市场的崛起。2014年,中国版画博物馆在深圳版画村建成开放,弥补国内版画专业展馆的缺失,成为中国版画基地与学术研究的后盾。国内率先设立的高校专业版画科系的中央美院,也成立了创意版画工坊。

作为嘉德国际版画大会的重要学术板块之一,首届嘉德国际版画大会特展“继续实验——第八届中国青年版画展”同步呈现。中国青年版画展始于2011年,当时中国版画类展颇为丰富,但唯独缺少“青年展”。中国青年版画展旨在体现艺术家在青年阶段的创作特质:生涩、大胆、强烈的实验气息。

中央美术学院康剑飞教授回忆,从2011年到今天,中国青年版画展在表象上并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投稿的整体面貌,以及与时代语境的关系确有了不小的变化。展览现场,年轻版画艺术家对材质的探索超乎寻常,毛毡材质也可以作为版画的介质,让人感受到新生代艺术家不断在探索版画的边界。

刘露认为,从丢勒的时代到今天,版画始终有先锋精神贯穿始终,“以丢勒所处的时代为例,在他之前,版画主要作为书籍插图而存在。但丢勒参与了《纽伦堡编年史》的大量木刻插图制作,用大幅版画传播文化。当人们看完《纽伦堡编年史》后,惊叹于版画的艺术性,甚至不再只关注文字。丢勒还在平面艺术语言上进行了很多突破尝试,像木刻版画、雕版铜版画、蚀刻版画的技法都有实践,这是他的先锋之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