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我们总希望自己是个“人缘好”的人。
永远有接不完的电话,收不完的礼物,闲暇时间也总在和朋友的聚会中度过。
我们享受着被人关注的快乐,以及呼朋唤友的乐趣。
等年纪大了之后,开始享受与家人相处的时光,真正明白了那句“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就算有时间,也会选择独处,反而会推掉那些电话的邀约。
作家刘震云曾说,如果到了这时候,并不是你人缘变差了,而是真正觉醒了。
过度社交,其实是一种消耗
最近,在网络上流行起了一个“搭子文化”,指的是将生活中不同的需求、爱好打包给不同的人。
比如,聊天搭子、旅游搭子、饭搭子等等。
这些“搭子”因共同的需求聚集在一起,使社交变得精准高效。
然而,“搭子文化”更偏向功能性,一旦对方不满足某个“功能”,社交也便结束了。
在年轻时所认识的朋友,大多都是“饭搭子”、“聚会搭子”。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写道,“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的着的人千里难寻。”
双方都只是泛泛之交,其中有些甚至可以称之为酒肉朋友,并没有过深的交情。
随着年龄的增大,精力也变得有限,也就不想维系这些表面上的朋友关系。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心理学家认为,过度社交,其实是一种自我损耗。
或许我们已经发现,在与一群人吃饭聚会结束之后,似乎被抽空了全身的力气,感觉非常疲惫。
过度社交的后果就是,自己可支配的金钱、时间被浪费在无意义的聚会之中。
与其将时间花在聚会上,不如花在与自己的对话中。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省和独处能够帮助我们远离外界的干扰,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感与安宁感。
到了一定年纪之后,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表面浮华的合群,而是让内心宁和的独处。
人生是慢慢做减法的过程
《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在人生的旅途中,刚开始我们什么都想要,想要更多的钱、更多的朋友。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发现,任何事物也都需要代价。
更多的钱意味着需要健康来换取,更多的朋友意味着要用时间和精力来换取。
于是,便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值得要。
若是追求的多了,就会被欲望遮蔽双眼,被欲望所驱使。当手里的东西越多时,也意味着心里的杂念越多。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拥有简单价值观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幸福的感觉,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越简单,意味着越幸福。
正如电影《阿甘正传》中所说:我不觉得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
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然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当我们将时间和精力都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时,心境也会豁然开朗。
总而言之,如果你混到没有人请你吃饭,没人喊你聚会,这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缘变差了。
而是在岁月的更迭中,你明白了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希望大家都能剔除不重要的事,拥有一份宁静的内心和蒸蒸日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