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前言·】——»

【“未经授权,禁止搬运,违者必究”】

古有流放宁古塔,80年代有流放大西北,“严打”这个词,对于许多60、70年代的人们或许是个共同的记忆。



1983年,国家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建立更加文明积极的社会正能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为期三年的“严打”行动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变革与社会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与此同时,改革的负面效应也开始凸显,随着国外自由主义风气的流入,社会治安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统计,1979年全国公安机关立案数量为50多万件,可到了1981年就已激增至89万多件,恶性案件呈几何级数增长。



当时的城市,街头流氓团伙横行,农村地区持枪抢劫频发,社会治安形势急剧恶化,民众安全感跌至谷底。

随着社会刑事犯罪率激增、恶性案件频发,政府果断决策,发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在中央的号召和快速抉择下,“严打”行动如同排山倒海般地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应。

仅仅在1983年至1985年的第一次严打期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刑事案件160多万起,打掉犯罪团伙19万多个,抓获犯罪分子177万余人,其中3万余人被判处死刑。



这场持续三年的"严打"风暴,不仅迅速扭转了社会治安恶化趋势,更通过"从重从快"的司法实践,重塑了社会秩序与法治权威,社会风气得到了有史以来的改观。

在这场严打斗争中,数万名重刑犯被遣送至大西北进行劳动改造,就像古代的流放宁古塔一样,他们在那里得到了人生新的锻炼。



劳动改造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特殊的存在,当时面对数量空前的罪犯群体,特别是那些罪行严重但尚不适用死刑的犯罪分子。

政府延续并发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劳动改造政策,将大批重刑犯遣送到了新疆、青海、甘肃等大西北地区进行强制劳动与思想改造。



这可以说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合理安排,毕竟那么多的重刑犯,对监狱系统收容能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在不增加监狱收容压力的前提下,劳动改造是最适合这些人的处理办法了。

如果这些重刑犯能通过大西北这样艰苦的环境得到改造思想的机会,不也是一件更好的事情吗?



况且那个时候全国都在大搞建设,中国的大西北也需要大量的人力搞基建,这些人过去既能提升个人思想,又能帮助国家建设,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于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偏远地区成为接收重刑犯的主要场所,犯人们被编入各种劳动队伍,参与开荒种地、修筑公路、开采矿场等基础建设工作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那些曾经被就放到大西北的人现在怎么样了呢?

当年,被流放的人群里主要都是重刑犯,他们当中有一大批还是高干子弟,因为平日里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养了一身坏毛病,他们不是耍流氓就是仗势欺人,最后在严打里被一网打尽送到了大西北参与劳动改造。



这批人里,大部分文化素质都比较好,来到了大西北之后,负责劳改的领导们根据他们的专长做了分工,把他们分配到了适合他们的位置,让他们参加一些带有技术含量的工种。

通过这样的劳动,他们增加了信心,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身上的坏毛病也随之改掉了,成了对新中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还有一部分是恶性事件的重刑犯,他们被分配到了体力劳动量大的岗位,通过艰苦的工作环境来磨练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曾经所犯下的错误。

这其中有一批人适应了这里的劳动环境,安心下来搞建设最后获得了新生,而有些人因为吃不了苦甚至产生了逃跑的念头,对于这样的人等待他们的只有更加严厉的酷刑。



当然,在这群人里还有一批特殊的存在,她们就是被定为"女流氓"的人们。

她们这批人到了大西北,大多被安排从事纺织、缝纫、农业种植等相对较轻的劳动。



对于这些年轻的女性来说,很多人其实都是一时糊涂才犯了错,经过教育和引导,这些女犯人在刑满后,离开了这里,隐姓埋名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年的大西北就像一个大熔炉一样,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各样的人们,他们在这里通过劳动改造脱胎换骨得到了新生,当然也有一些人故伎重演,走上了更加严重的犯罪道路。



可以肯定的是,那场声势浩大的严打为肃清新中国的社会风气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现在的安宁奠定了基础。

1983年“严打”: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

2010年11月18日 09:11 | 进入复兴论坛
刘复之与1983年“严打”
2013年12月16日10:03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全国检察机关全力以赴投入第一次“严打”斗争
2021-08-03 检察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