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浦监狱一监区,一件手绘白汗衫的出现,为罪犯刘某的改造之路带来了转机,也彰显了监狱艺术矫治工作的独特魅力。
2024 年的一个清晨,主管民警在例行清抄监时发现了一件印有精美漫画图案的白色汗衫。这件衣服引起了民警们的兴趣,经过仔细辨认,大家确认图案是画上去的。而这件衣服的主人,正是因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 12 年的罪犯刘某。
执念难消:画笔背后的改造困局
刘某自 2020 年 5 月调入周浦监狱一监区服刑改造以来,入监初期便对监区安排的劳动改造任务十分不满,常以监狱给的劳动报酬太少、没钱履行财产刑不能减刑为由,消极怠工、抗拒改造,还牢骚怪话连篇。
2023 年,刘某右手指旧伤复发再次受伤,他便以此为由无理取闹,频繁要求监狱提供特殊医疗资源,还试图通过家属联系律师走司法鉴定程序来要挟监狱,逃避改造义务。监区民警虽先后对其开展了 13 次攻坚谈话,但收效甚微。
破茧之径:漫画绘出的心灵通路
然而,转机出现在那件手绘白汗衫上。民警发现刘某有漫画才能,结合其家庭支持比较稳固的特点,便让其担任监区服饰绘画特色矫治项目“微光漫画社”的组长。起初,刘某并不情愿,但在勉强完成第一幅作品后,受到民警及其他罪犯的认可,他逐渐投入其中,陆续完成了《无法不爱》《预防电信诈骗》等 15 幅主题作品。
监区还挑选其部分作品在每月监狱会见日展示,并主动联系刘某的家属,希望家属在与刘某的沟通中积极鼓励其认真遵守监规纪律,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某次亲情通话时,刘某的妻子说:“儿子要把你画的漫画贴满书房呢。”这句话极大地激发了刘某的创作热情,三个月间,他日均投入绘画时间 4.5 小时,有时甚至到了吃饭时间还舍不得放下画笔。
微光漫画社
法治涟漪:画笔撬动的重塑效应
如今的刘某,不仅是“微光漫画社”的组长,还带领 3 名罪犯成立创作组,传授服装绘画技法,以亲身经历引导其他罪犯重拾生活热情。他从被法律惩戒的失足者,转变为传播法治文明的“新生代绘者”,实现了自我救赎。艺术矫治为他撬开了重生之门,形成了三重正向循环:个人违纪归零,小组季度违纪率下降 67%;法治漫画作品《无法不爱》入选监狱法治文化作品展;会见日监区收到家属的感谢信和赠送的锦旗。刘某在思想汇报中写道:“从前用套路骗人,现在用画笔普法,此时方知新生真谛。”
立体矫治:深挖潜能的三重密钥
监狱对刘某的矫治个案突破了传统的“教育——劳动”单向范式,构建起“技能重构”“情感锚定”“价值重铸”的立体矫治体系。
通过专项评估识别绘画天赋,将消极改造转化为创作带头人;利用每月会见日展示作品搭建亲情沟通桥梁,再借助其子“贴满书房”的童言形成家庭责任倒逼机制;最终以参与法治漫画创作实现法律内化,完成从“犯罪套路设计者”向“普法传播者”的角色蜕变。
刘某的转化历程印证了艺术矫治并非简单的才艺展示,而是当绘画技能成为行为调节器,主题创作演变为法治文化输出端口时,艺术便升华为重塑人格的“第四种改造力”。其启示在于深挖潜能需穿透“特长”表象,构建“发现 - 赋能 - 转化”闭环,让技术习得服务于规则认知,情感释放叠加于责任担当,使特殊技能成为重生之路的通行证。正如监狱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反复强调的:“当法律理性与艺术感性相融合,改造才能真正触及灵魂。”
1、
2、
3、
编辑:杨旭科
供稿:周浦监狱 康希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