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界的新闻很多,先是高中双休,再是振兴县中,后来教育部要求培训机构全部上平台接受监控,这两天又出来一个新闻,给大学生发低保!
2025年4月,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符合条件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可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范围。
看起来这则新闻很魔幻。一方面老年人延迟退休,占据着不少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只能暂时依靠低保生存。
但是这一政策,对大学生来讲,却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和意义也是显而易见: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可以给他们提供生存尊严的兜底保障。我们都经历过从校园刚进入社会时的迷茫,初入社会时没有钱,但是房租、通勤、面试等都需要花钱。如今有了低保,虽然不多,但是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维护青年群体的生存尊严。
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使青年能够更理性地评估职业方向,减少因经济压力导致的“盲目就业”。
同时,低保不仅提供物质支持,更传递“社会允许试错”的信号,降低心理崩溃风险。刚毕业的孩子进入社会,找不到工作心理会产生问题,自我否定会影响自己的一生。如今有了低保,至少能缓解心理压力。
从社会方面来说,给毕业生发低保,能够维护社会稳定预期。低保政策作为“社会安全阀”,通过制度化救济减少极端个案(如“名校生送外卖”引发的舆论震荡),避免个体困境演变为公共危机。
同时,可以推动社会保障体系迭代。传统低保主要覆盖老弱病残群体,此次将具有劳动能力的高知青年纳入,标志着社会救助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型。
而且,这是对青年人的宽容,也是对他们未来的期待。
最后,重塑国家与青年的契约关系。国家爱护青年,青年才会报答国家。一个不关爱青年人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纳入低保,正是社会和谐共生的体现,值得褒扬。
给退休人员涨工资,更多的不过是锦上添花;但是,为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落实低保,就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
辛辛苦苦读书十几年,毕了业领低保,看似荒诞,却是当前年轻人面临的严峻现实。至少说明,国家真正看到了,也真正想办法帮助青年人度过难关。
此次低保,不过是以短期救济换取长期人力资本增值,以底线保障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最终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国家帮助青年,国家也相信青年。虽然政策出台很多人议论纷纷,但是我们相信,必将有真正的有为青年从中脱颖而出,为国家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