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公司,都不是一个人三言两语就能定论的,所以这里仅仅从产品岗位视角出发,讲述下我个人感受到的公司的汇报、协作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方便新人更好的landing。
———— / BEGIN / ————
快能破局,慢能升根。
半年前,我从蚂蚁离职了,来到字节这边。
字节landing期间,明显感觉到两家公司不同的风格。
最近刚转正,把一些感想分享下,共勉。
(字节在上海的新江湾公区,灯红酒绿;蚂蚁集团A空间的logo倒影,适合离职留念打卡的地方)
先谈下蚂蚁。
我在蚂蚁待了四年。过了三年醇。
蚂蚁是从阿里孵化出来的,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大厂。所以整体氛围,以“做人”+“做事”为主。
所谓做人+做事,简单理解就是,需要推动一个产品规划时,一般先靠“专家经验”输出整体方案,并不断完善,然后非正式化的先和各个协作方leader沟通和对焦,并最好达成一致(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人际技巧以及明确每个角色的“地盘”意识的“划分”,当然“私交”也是润滑剂),最后在高管会上进行汇报。获得高层认可之后,一般就可以顺利推进了。
然后半年之后,再做一次进展汇报+后续规划,思路类似。
在这种模式下,蚂蚁的规划、汇报承载形式,一般以PPT为主要形式。
需要用PPT展现清楚核心思路以及事情的逻辑。比较考验逻辑性和一定材料审美(PPT的布局和设计)。这里的美,不是单纯的酷炫,主要是指条理性、逻辑性、框架性等方面可以很清晰的展示出业务、产品思路。
蚂蚁在汇报沟通上,比较在意职级差别,职级差很大的一般不太能直接汇报或直接沟通事情;以季度会、半年会为主渠道,属于上下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按照这个节奏,也可以知道,一般产品规划以半年、年为衡量周期以及数据追踪模式(特殊项目、产品、活动除外)。
蚂蚁的信息流通相对不是非常便利,一般业务的高层汇报材料,非参会人一般没有(当然,主动去要是可以的,前提是你知道这个业务进行了什么主题的汇报)。
再来看字节。
我来字节也没有很久,所以也可能是片面的,仅参考。
个人理解目前字节算是处于发展期的业务部门。
整体的氛围,主要以“做事”为主,附带一小部分“做人”。但“做人”对比蚂蚁不明显。需要推动一个产品规划或大版本方案时,一般也是靠“专家经验”先输出整体方案甚至到PRD的程度,其中最好附带一些先验“经验”,比如用户数据证明、竞品调研数据支持等,然后和+1、+2对齐思路,最后在部门层面,给高管汇报对焦,完成后,一般可以进行推进。
字节规划、汇报的承载形式,基本上以飞书文档形式为主。用文档写清楚背景、效果及规划内容(文档里也可以做规划图等)。
比较考验写清楚这个事情的能力(比如,上线前后带来的不同效果是什么,具体是在做一个什么事情)。这里的核心点,主要在于通过简单直白的描述,把要做的事情写清楚的能力。字节同时也在清理互联网黑话,避免书写一些黑话,比如“抓手”“水位”“基准盘”等等。
字节汇报相对扁平化,弱化了职级概念,相互之间可以灵活的沟通和对焦(比如,实习生也会参加部门ceo的汇报会,甚至在会上讲述个人负责的事情)。
字节的信息内部透明化比较高,很多文档在飞书是可以直接查看到和搜索到的。讲究一个“外部越严格,内部越透明”理念。产品和数据追踪模式比蚂蚁短一些,周会一般按周追踪数据,产品版本一般以月、季度为追踪周期。
另外,蚂蚁有一个ATA内部论坛,主要是面向内部开放的一个干货集合网站,沉淀了各个业务的经验、个人的方法论的等优秀内容,对于规划、个人学习都有很大帮助,毕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字节没有这样类似的平台。
最后,就是蚂蚁继承了当时阿里的内网的概念。有个蚂蚁内网。
内网定位是期望打造一个上下沟通的渠道、内部员工发声的平台。实际上的效果虽然还没到定位的那么美好,但日常刷内网,确实成为了大部分蚂蚁人了解公司大事、一些“吃瓜”消息、二手转卖、相亲结友的渠道。
字节也有字节圈,但整体业务感不强,更多的感觉,有点大家把内网当朋友圈发的感觉。
上面就是整个landing期间对两个大厂的个人视角下的,感受到的一些区别。至于福利、薪资、职级等,大家去小红书查查,也都是比较透明的,这块就不重复讲了。
谈完两个大厂工作上的差异,再讲下生活上的思考。
字节相对来说节奏快一些,在公司的时候一般大家都处于一种高效完成事情,且追求更好的产品价值。
在这种模式下,个体不可避免的需要处于一种高运转状态。
举例来说:
之前在蚂蚁时,一般我是不习惯开会时同时在开另外一个线上会。做事情更喜欢聚焦。但在字节,目前已经习惯双开以及开会的同时处理文档、需求等事情,同时也需要聚焦。所以,对优先级、多线并行同时找重点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认同之前阿里的一句黑话:工作,本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工作期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对于个体能量的消耗也会高一些。处于字节大厂的团队中,那么就需要这种高效的目标导向,所以这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从22年开始,AI这事疯狂渲染出来的焦虑,无论个人还是公司,都变得越来越匆忙。大家都赶赶的,期待着快快有个结果,甚至希望有好几个分身,但是恰恰一件一件的去落实,做好细节,反而是最“快”的。
这种情况下,除去工作时间外,
当处于个人自由时间时,就、更需要一种慢节奏的状态,让自己慢慢“充电”,也能停下来多一些思考。
25年,希望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慢节奏”的拍子,分享给大家,共勉:
1)少刷朋友圈。之前我经常刷朋友圈,基本上不会拉下新动态,后来工作忙起来之后,很容易就忘记刷朋友圈了。
偶尔打开看看,感觉全是新鲜的信息。刷朋友圈,评论点赞,以及查看动态,以及自己的动态去实时查看,经常会让自己的情绪和时间被朋友圈“裹挟”着,消耗不少精气神。自从不经常看朋友圈之后,感觉自己少了很多“潜意识”层面的消耗。
2)每天读书,十分钟就好。读书这个事情很奇怪,能给让一个人的心性慢慢沉下来。不过坚持读书确实很难,每个人都很忙碌,我目前发现的秘诀就是每天固定晚上22:00点开始读书。
为什么固定时间点,而不是有时间就读呢,固定时间点,能让你意识到此时要开始读书了。每次也不用太久,读十分钟就好,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读的超时了。
3)多思考。留出一个专门的时间,思考一些事情,可以思考工作,可以思考生活,甚至思考游戏娱乐。在这个时间内,采用假设,然后,如果,那么,或者的方法,对各种事情做一层层的假设以及拆解。
我每天上班有很长的一段路程,在这个时间里,我主要留着用来思考各种事情,有时候会把工作上的某个规划思考的很清晰,有时候会把生活中的事情梳理的很条理,有时候甚至会结合游戏里的某个角色,思考出下一次如何巧妙连招。记住,专门的时间,留给思考,可以试试。
4)生活中的小事情,决策简单化。其实就是所说的不要内耗,内耗也是很费神的,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决策,尽量试试“不过脑子”。
比如“今天要不要尝尝那家新开的牛肉馆,但是去了今天刚买的菜是不是浪费了”,“买个生活中的东西,如果不是很考究细节的东西,十分钟决策好然后快速下单好”。
快速决策,甚至抛个硬币就行,把小事的思考简单化,让脑子不被这些不重要的事情填满。你的琐碎事会少很多。留出精气神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只要活着一天,就一定会有引起你焦虑的事情,但人生很长的,事情也不会因为你的焦虑就被解决,所以节奏慢下来,你才有可能掌握节奏,反而更容易掌握自己的人生节奏。
让子弹飞一会,也让自己松弛下来一些,多一些思考和时间成长,你才能走的更远。
就像罗振宇老师说,“张弛有度,好好地活着,你才能享受到未来的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生活中,放慢脚步,比较认同米兰昆德拉的这句话: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急不得)
工作上,快一些。
生活中,慢一些,让好事发生。
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波楠神,作者:楠柯
想第一时间掌握AI动态、工具干货?扫码加入共学交流群,一起偷跑不掉队!
———— / 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