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高中基本都双休了,快乐了孩子,愁坏了父母。
尤其是双休的学习情况,大多数时候都一言难尽。学习计划赶不上想玩的变化,说了没用,吵了不行,唠叨多了孩子还烦。
想管管不住,不管又不行,父母在中间左右为难。
我家娃双休日也是这样,大部分时间都是学少玩多,每一天都在上演“学习40分钟,娱乐4小时”的揪心之旅。
对学习的事情,不花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沉潜,想出成绩是白日做梦。
娃也知道一个道理:
大家都很拼,没有人在原地等你。
尽管知道自己要努力,内心也的确想学,但行动还是被想玩的心替代了。
反正一玩起来,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目标都顾不上了。
昨天也是因为孩子刚学一会,就去刷视频,跟弟弟打闹,或者磨蹭,让我有点着急上火。
忍不住提醒,忍不住发火了好几次,声音提高了好几个分贝,最后发现也无济于事。
孩子嘴上说着去学习,但行动却还是止步于娱乐中。
有点生气,也有点无可奈何,内心也开始烦躁:
按这个学习态度和对学习花的时间,期中考试会提升吗?
有点心里没底,内心也有点埋怨孩子:
不应该知耻而后勇嘛!这成绩都秃噜这么狠,落下来这么久了?怎么还在玩!
这么想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吵孩子了:
你怎么还在玩?上周不是说都要好好学习了,还卸载了游戏,原本还欣慰的。
可是你不玩游戏了,又玩了其它,你这不是拿不玩游戏的幌子,自己骗自己玩的吧。
还表示我对他很失望,眼下的成绩让我觉得很丢脸,能不能长点志气?
话一说出口,我觉察到了孩子的情绪也开始上来了,怼我:
我的成绩差,你有啥觉得可丢脸的!学习是我的事,又不是你的事。
听到孩子这样说,我感觉自己的话说重了,又觉察到自己对孩子潜意识中还是有着高要求的。
硬碰硬,有点危险,我赶紧就后退一步,先维稳自己的情绪。
先给自己的情绪和焦虑降温,一想到孩子期中再停滞不前,焦虑的心就开始燃烧,越想越急,越急越想吵孩子。
看着自己有点焦虑,一边劝自己稳住自己,一边疏导自己:
孩子改变不了,吵,唠叨和讲道理都没用,能做的也就是商量和提醒,听则听,不听也没办法。
既然说服不了孩子,那就搞关系吧。既怎么都不能让孩子放下娱乐,回归学习,那就先随他去吧。
我就提醒了孩子一句:
马上要期中了,你想提成绩那必然要花时间在努力过程中。如果只是每周返校后懊悔自己没有好好学习,没啥用,你自己好好想想。
说完我就没再干预孩子,也没再唠叨,回到自己的房间忙自己的事。
放手不管也很煎熬,因为压根说了也不听,说多了还会产生矛盾。
后退一步,是我推动孩子进步的唯一办法,以退为进,不吵、不闹、不责备,有事慢慢商量,有话好好说。
之前跟孩子大多数时的不欢而散,都是从我情绪失控开始的。
相比来说,孩子的情绪稳定性比我要强很多,即便在他发火时,语调也始终不温不火。
父母跟孩子之间的相处,谁先发火,谁就输了。
面对孩子的贪玩,父母焦虑,有情绪,担心和埋怨,这些都是正常的。
但如果任由自己的情绪蔓延,升级为指责孩子、跟孩子发生冲突,不仅没有促成孩子学习,反而让孩子玩得更久,对抗也会更多。
既然说了不听,管也管不住,干脆就不管了,给孩子找点事做。
叮嘱孩子去洗碗,去搞卫生,去给家里坏了的灯安装一下,参与一下家务劳动,作为家中一份子也出点力,干点活。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退还发现了孩子不少优点:
游戏卸载后,没再提要装回来,态度还算不错;
碗洗得很干净,做家务也都听话照做了;
爬高上低把家里的灯都更换了,还研究如何缠了铜丝;
自觉去写了一张物理卷子,听了两节数学课,虽然学得不多,好过什么都不做。
对孩子没有太高的要求,还蛮顺眼的,如果按自己的预期来评判孩子,做得差得很。
同样的事情,心态不同,得出的结论和内心的感受也截然不同。
先处理家长的情绪,放下高期待,高目标,孩子能做到优秀,是锦上添花,孩子只能做到普通,也坦然接纳。
这样,起码孩子还不抗拒努力,玩一玩后还会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