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
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形式、授课素材能否直面青年的关注热点、困惑堵点、注意焦点,能否将党的创新理论以学生爱听爱看、产生共鸣的形式深入人心、启智润心,深刻影响着思政课的实际成效和育人价值。因此,必须抓住道理本质、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教师关键作用,以“小问题”讲透“大道理”,不断增强思政课育人功效,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抓住“道理”本质,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思想感染力。“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智慧结晶,决定着思政课教学内容,意蕴着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融通中外知识内涵,贯穿古今的历史素材、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深邃磅礴的人文哲思,有机统一于“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教学目标框架中,为思政课“讲道理”厘清内容界定、指明具体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知识的厚度、理论的深度、实践的力度和政治的高度结合起来,讲清楚道理、学理、哲理,理解其内在的本质。
以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例,思政课就要讲清楚这一问题背后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其历史逻辑,是从近代以来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到20世纪30年代后以“民族复兴”为议题的讨论,再到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式提出,直至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具体战略安排。对于其理论逻辑,核心是要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的是什么,不同时代有什么样的内涵、要求。其实践逻辑,是不同时期,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具体举措和行动。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让学生理解中国人民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把“是什么”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学生困惑和社会热点问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特征更加明显,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历史和现实、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更加复杂、多元的思想困惑,归结起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理论问题。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愈发频繁和激烈,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在学校交流交融交锋,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判断、态度倾向以及对具体问题的理解把握。第二,历史问题。由于是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看待过去,学生们可能会对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具体事件、人物性格及其行事逻辑有所疑惑,并对实践探索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产生偏颇理解。第三,现实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便捷,交流交往日益频繁。通过抖音、微博、知乎、小红书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对现实生活和切身利益更加关切。宏观到国际形势、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阶层流动、社会公平等,具体到性别问题、就业问题、就餐问题等,都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在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程中,学生有时会提到一些思辨难度较大的问题,对此,只有直面问题,厘清问题的概念及其本质逻辑,才能更好地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
发挥“关键”作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素养。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首先,应坚定“政治要强、情怀要深”的首要政治原则,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保持家国和民族情怀,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其次,应锤炼“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过硬专业本领,深化理论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并将理论和现实联系起来,立足学校优势,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学生思政课堂的前排率、到课率、抬头率。最后,应永葆“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师风师德要求,以“大先生”标准自我淬炼,通过持续的理论涵养和道德实践提升精神境界,培育具有思想感召力的人格气象,践行“行为世范”的教育理念,以治学态度展现学术品格,以生活作风传递价值导向。
总之,要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与生动的教学方法,讲清教学重点、破解理论难点、融入社会热点,让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梦”等概念的理解,从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如此,才能真正使思政课成为学生思想的“加油站”,在思想成长、为人处世、社会生活中践行课堂所学,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