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每一块商户门牌都是独特商业标识,承载着商家的品牌形象与经营理念。然而,部分地区对商户门牌颜色设限,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这种做法就显得不合时宜,限制了商业活力与城市多元风貌的展现。



公序良俗是社会秩序与道德风尚的底线,它守护着基本人伦与社会和谐。在门牌颜色管理中,若以公序良俗为界,那些并未冲击道德底线、不影响公共秩序的色彩选择,都应被包容。比如,一家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廊,选用鲜艳撞色门牌来契合其先锋艺术风格;或是主打地方特色美食的餐馆,用代表家乡文化的独特色调来吸引食客。这些色彩虽个性鲜明,但不违背公序良俗,却因颜色限制规定,被迫与千篇一律的风格趋同,使得商户失去了展示自身独特魅力的机会。

从商业角度看,门牌颜色是重要的营销元素。色彩心理学表明,不同颜色能唤起不同情感与联想。暖色调如红色、橙色,常能激发食欲、带来热情活力之感,适合餐饮行业;冷色调如蓝色、绿色,传达专业、宁静与自然,对养生、美容等店铺有益。若统一限制颜色,商家无法利用色彩优势打造辨识度高的品牌形象,削弱了商业竞争力。小本经营的特色小店,更依赖独特门牌吸引顾客,颜色受限会使它们在商业洪流中更难脱颖而出。

城市是多元文化与生活方式的集合体,其魅力在于包容万象。丰富多样的门牌颜色,是城市活力的生动注脚。漫步在老街,各具特色的门牌汇聚成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传递出不同年代、地域文化的交融。当颜色被束缚,城市街景变得单调刻板,失去了独特韵味与历史温度。

当然,对门牌规范管理有其必要,如确保安全性、可读性等。但在这些合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应给予商家足够的色彩选择空间。相关部门不妨转变管理思路,从刚性限制转向柔性引导,制定色彩搭配指南,而非强制规定。如此,既能保证城市整体形象协调,又能让商家在规则框架内自由发挥,展现个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