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健


2025年出版的《张荣初回忆录》共分“我的前辈”“饥肠辘辘”“借遍同窗”“大学纪事”“曲折婚姻”“见毛主席”“光辉岁月”“灿烂夕阳”“著书立说”“养生之道”十章,记述怀集一中退休教师、中学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曾任《广东教学报》编辑的张荣初先生90年来的求学历程、从教经历、家庭婚姻、工作生活(社会变迁)见闻、出版书籍以及退休后的生活经历及养生经验。

在回忆录的纸页间,一位九旬老人用平实的文字镌刻着生命的年轮。《张荣初回忆录》犹如一件布满岁月包浆的青铜器,其表面看似斑驳的纹路里,沉淀着个体生命与时代洪流碰撞激荡的永恒回响。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凝视这部跨越九十载的生命实录,发现那些关于饥饿、求学、婚姻的私人叙事,早已在时光的熔炉里淬炼成解读中国现当代史的隐秘密码。

在“饥肠辘辘”与“借遍同窗”的章节里,作者用近乎白描的笔触勾勒出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晚上七时前后吃晚餐,第二天早上九时前后吃早餐,中间间隔十四个小时,加上吃的是‘浪打浪’的稀粥,因而早上上课时饥肠辘辘。”当饥饿像毒蛇般缠绕着求学的灵魂,他却以“借来”的生活费在知识的殿堂里执着前行。这种对精神世界的坚守,在“大学纪事”中升华为对真理的永恒追寻。在广东师范学院的青砖灰瓦间,我们仿佛看见无数个张荣初,知识分子们的精神得以突围,在那艰难的岁月中守护着文明的火种。

“上京代表的条件是‘根正苗红’,经过认真查对档案、广泛征求意见后名单终于隆重公布,本人有幸榜上有名,感到异常兴奋。”特殊年代里,“见毛主席”的瞬间成为整部回忆录的戏剧性转折。知识分子的命运如同飘摇的芦苇,在政治飓风中起伏跌宕。作者用克制而精准的文字,记录下那些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日日夜夜。当他在“光辉岁月”中重新执起教鞭,那些被岁月磨砺的教育理念,已然浸透着对历史沧桑的深刻反思。

“曲折婚姻”章节里,作者将个人情感史放置在时代天幕下展开。“与童养媳解除婚姻关系”“与罗XX谈恋爱”“与黄XX、温XX谈恋爱”“结婚”,媒妁之言与自由恋爱的碰撞,传统伦理与现代观念的激荡,在青砖瓦房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些看似私密的家庭叙事,实则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断裂与重构的微观镜像。

作为历史见证者,张荣初在“光辉岁月”的工作生活见闻中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捕捉到社会肌理深处的细微震颤。“‘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我参加了这次高考的评卷工作......”“‘四百’育新苗”“赴京了解高考信息、收集高考资料”......这些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由此可窥作者的“光辉岁月”。从布票粮票到市场经济,从集体宿舍到单元楼房,这些生活碎片的拼接,恰似马赛克艺术般重构出改革开放的壮阔图景。“1945年夏季的一天,家里来了稀客,伯父叫我去离家约五公里的鹤市镇买肉......””1991年暑假,我们游了黄山,去了杭州西湖,也去了上海外滩”“1962年,我从广州乘车去怀集,途中要过四个渡口,从早上七时出发,下午五时到达。五十年间,车程缩短至一个小时”......这些经历,作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当他在“著书立说”中梳理教育理念时,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是学术思考,更是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例如,创作《中国赋》中提到:“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由于涉及五千年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但是仍不断推敲、补充修改,力求‘尽善尽美’”。

“灿烂夕阳”章节展现了作者晚年生活的诗意栖居。褪去历史赋予的种种角色,他在庭院晨昏中重新发现生命的本真。栽花养鱼、品茗读书的日常,在“养生之道”中被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这种返璞归真的生存智慧,恰似老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悠远回响。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作者笔耕不辍的“著书立说”精神更显珍贵。他用文字对抗遗忘,用记忆抵抗虚无,为后世留下可供追溯的精神坐标。那些关于教育、养生、处世的人生体悟,在当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治愈现代性焦虑的文化良方。

当合上这本厚重的回忆录,窗外的木棉树影正轻轻摇曳。作者用九十年光阴写就的生命之书,既是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更是民族精神的集体记忆。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字来校准生命的坐标,在历史纵深处寻找前行的力量。那些镌刻在时光深处的生命纹路,终将在代际传承中凝结成永恒的文化基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